這是完全不同的性質。
五萬士兵,轉換為了築城工匠和民夫。
圍繞著烏堡,在四周平整土地,挖溝,取來石頭築基,用貝殼燒蜊灰,和著黃土夯城牆。
幾萬人乾的熱火朝天,而一邊的烏海湖,這片連河湖寬闊浩淼,靠近城池的地方已經修建起了一片臨時碼頭,大批自靈州來的運糧船正停在湖港內。
李超站在湖邊,看著這片地方很是喜歡。
三山懷抱,一水中流,尤其還有這片如此廣闊的湖。
這個湖其實就是一條連河湖,黃河在這一段因為改道的原因,加之這片地形本來就低窪,於是最終這片河道就寬的沒邊,成了一個連著河的大湖。湖很大,但水卻又並不低,最深處也不過三丈左右,多數地方只有半丈多深。
湖面寬,水面平。
對於靈州過來的船來說,並不影響,反而風平浪靜,水面寬闊,極好進出依靠。大批的軍械、糧食從船上卸下,運進烏堡。
烏堡已經成了寧遠城的內城,同樣進行了擴建加固。
最顯眼的莫過於城頭上正在架設的八牛弩,這種改良過還被皇帝賜了將軍封號的弩炮,雖然每架都很大,但架設在城頭上面,卻是最為厲害。一來弩車大,移動不便,架城上固定不用移動。二來弩炮架在城上,居高臨下,射界好,還增加了射程。
烏堡內城裡不但成了糧倉、武庫,也成了八牛弩、巨石炮的組裝作坊。來自長安軍械監製造的弩炮核心部件,透過靈州從船上運到這裡後,與在這裡就地取材打造的其它配件組裝起來。
一件件的八牛弩和巨石炮正源源不斷的完成組裝。
“可以把一些商船、糧船也改裝成戰船,在上面裝上八牛弩。”
從烏堡到豐州、勝州,這一路上黃河水道都比較寬,也比較平緩。很適合行船,這麼好的條件,弄一些戰船,加裝上八牛弩和一些小號石炮,當然能增強不少實力。突厥人騎兵雖厲害,可他們的馬也沒本事在黃河上跑。
戰船對於沿岸行軍的唐軍,關鍵時候是能從河上提供火力支援的,這種水陸配合的戰術,正適合這裡的地理,沒理由不用。
要不是時間匆忙,李超還打算建造一些較大的戰艦,可以把巨石炮都裝上船。既能用艦隊運兵運糧,也能用於火力支援,投送兵力,接應掩護等。
寧遠城還在趕築之中,外圍到處都是帳篷。
五萬兵馬,很大的一個數字。
不過李超眉間卻一直帶著憂色。
這五萬兵馬,看似多,實則不強。
李超從長安出發時帶了兩萬關中府兵,還是比較精銳的。但收復靈州後,李超分出了六千人去收復其它州。
後來又來了三萬唐軍,可實際府兵只有一萬五,另一萬五是青壯民夫。
李超又抽調了九千人去支援其它幾位總管。
實際上,李超手裡只剩下了兩萬府兵,另加一萬五民夫,和兩萬五降軍整編的鄉兵。
這次出兵,李超帶了五萬,留下了一萬人。留守的那一萬,有九千是唐府兵。
李超現在身邊,兵馬有五萬,可真正原來是府兵的只有一萬一。
自己的牙兵一廂四千五,一個直屬炮營五百。另外六千府兵,則與三千民夫合編為兩個廂九千人。
這三個廂,算是比較可信的。
其餘三萬六千人,是民夫和降兵的合編,不論是戰鬥力還是可靠度,都是不高的。
知已知彼,然後百戰不殆。
知敵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知彼,如果連自己的真實情況都不清楚,那還如何對敵?
四月的烏堡已經很涼快,黃河水暖。
一群輪休計程車兵,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