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民每一天都有末日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他曾經最愛的清晨,如今最害怕——看到太陽照常升起,就一陣惶恐。到了學年末,教務處打電話來警告這樣再缺課下去可能會留級,拯民開始臨時抱佛腳地準備應對考試。科夫躺在床上,看到拯民坐在地上散落攤開的書裡,笑道:“你以為文憑能值多少錢?”
拯民見過大學應屆生,住在學校附近的八平方米的地下室房間,充滿異味的走廊,洗澡、上廁所和用水都是公共的,白天上班就如老鼠一樣從地底湧出。拯民想到辛苦讀了四年書還是這樣慘淡地生活,實在不值,就這樣辦了退學,專心致志地與科夫同居,穿梭在城市五光十色的迷宮秘道里。
拯民學習科夫對於儀表和細節的重視,學習他討厭一切堅硬的東西——從食物到鞋底,學習他永遠把自己的感官調到最靈敏的頻道。兩人都頎長白皙,神情都相似,看起來就像水仙花少年以及他在水中的倒影。
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樣貌,都是靠錢堆出來的,他們用的當然是科夫父親的錢。科夫此生最大的矛盾,是他既憎惡金錢所代表的庸俗,又要依靠金錢獲得憎惡他人的資本。
科夫說自己要一點點從父親那裡套出夠幾輩子揮霍的錢,然後向父親公開自己的性取向——給父親最後的打擊。
然而,科夫的父親卻在報復來臨前死去了。科夫去醫院看了父親最後一眼,回來之後沉默了好幾個小時,然後拿出閒置很久的小號坐在窗邊吹奏,佝僂著的脊背在午後勾勒出一道瘦弱的光,腳緩慢地打著拍子,像是一座古董鍾。
科夫吹出的一切是如此溫柔,讓拯民的心一抖,幾乎滾下熱淚,他想和那些消逝在空中的音符一樣,跪在科夫的腳邊,乞求和他多待一會兒。
那天晚上,他們互相吻著,科夫如小獸一樣嗚咽許久,然後轉過身去,潔白的背脊如同劍鋒上的寒光。拯民像瞎子一樣伸手去摸索,卻只摸到孤獨。他意識到,自己永遠無法給科夫安慰,永遠也無法走進他的腦海,修改他的孤獨,哪怕一絲一毫。
那天之後,科夫和圈子裡的朋友全斷了聯絡,買了這套較為安靜的西邊的公寓,自己則經常好幾天、好幾個禮拜失去聯絡。這是拯民的初戀,他後知後覺在幾個月後才發現,科夫正在以一種傷害最小、最自然而然的方式跟他告別。
直到科夫徹底地離開,他們那些曾經的朋友也隨之徹底失蹤,拯民才發現自己是科夫半途而廢的贗品,一切倨傲、墮落和虛無都是狐假虎威。骨子裡,他從未長大,他依然是那個謹小慎微去討好他人的孩子。
第三章
假如拯民和母親的關係沒有破裂的話,那麼他就不會如此孤獨。他或許會盡一切努力去做一個讓母親驕傲的孩子。他不會允許自己墮落,他會是人類的大多數,愉快地在他人制定的標準裡過完一生;他不會允許自己心碎,不會允許自己在深夜號啕。
可是,拯民卻無法原諒母親,無法原諒她在他身上施加的一切。等她意識到拯民漸行漸遠的冷漠時,才發現兩人關係破碎得無法修復。她曾徒勞地讓拯民回憶往昔,以此來喚醒他心中的溫情。她不知道的是,拯民都記得,這也是他痛恨母親和自己的原因——他什麼都記得。
他記得自己小學放學後,就去母親開的餐廳待著。餐館打烊,她會騎腳踏車帶他回家,他坐在前槓上,困在她的懷抱裡。回家之後,母親會像一個奴隸一樣給他洗腳,他在一陣陣波浪一樣的暖意中打瞌睡。
七歲那年,母親帶他去琴行買下了那把最昂貴的小提琴。然後騎腳踏車帶他穿越半個城區,到了一片被銀杏覆蓋的居民區,敲了其中一家的門,一個威嚴的銀髮老太太開了門。
母親到底是如何說服本市最有名的小提琴老師收拯民為徒的,他一直都不知道。潛意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