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期待。
忙碌碌的過年走親訪友不停,過了初十就拜完了年,隨之而來的便是元宵節,再然後就是學生們背上書包提上行李去上學。
可是那樣就不可以隨時隨地見到圖圖了,圖圖會在**節約我,我長這麼大還沒過過**節呢,七夕**節老下雨很煩人的。
小美不停的看著手機,希望是圖圖可以打過來,等了半天沒有隻好等啊等。
**節和元宵節是在同一天百年不遇啊,這樣會更熱熱鬧鬧。
在元宵節吃湯圓看花燈,古代還稱元宵節為**節。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執佑《惹蟮梅鴟u槔矗�樸《饒�韌庸�糠暾�率�澹��讜萍�把齜鶘嶗��遣畏鸕募�樟汲健:好韉畚�撕胙鋟鴟ǎ�鋁鍅�率�逡乖詮�瀉退略骸叭嫉票矸稹薄r虼蘇�率�逡谷嫉頻南八姿孀歐鸞濤幕�跋斕睦┐蠹暗瀾濤幕�募尤脛鸞ピ諡洩�┱箍�礎?
又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