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讀史: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趣解 作者:李國文
不似人君(1)
“不似人君,何見所畏。”這話出自《孟子》,是孟軻見到梁襄王后,對這位君主的一段評論。
原文為:“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猝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用白話文,要費點口舌:“孟子見到梁襄王,出來以後,告訴人家說:‘遠遠望上去不像一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了看,也沒有什麼使人敬畏的地方。突然間,他向我提了個問題:先生,你說天下怎麼才能安定呢?我就對他說,大王,我認為天下的安定,在於統一。’”
“不似人君”,這是個相當負面的評價。若是加在哪位皇帝身上;或者加在哪位雖不是皇帝,但握有權力的統治者身上;或者加在哪位既不是皇帝,也不是統治者,但坐在一個相當重要位置上的什麼人物身上,就等於說此人不是那材料,不是那東西,比成語“尸位素餐”還差勁。至少那個空佔職位而不盡職守的傢伙,還有一個樣子在,而梁襄王,大概是一個站無站相,坐無坐態的上不了檯盤的二賴子。
中國歷史上,先後出過三百多個皇帝,其中,“不似人君”者,頗不少。這也是中國在漢唐時曾經是世界上的領先國家,後來到了明清,不領先反而成為落後國家的重要原因。
孟子幹嗎一出魏國都門就大講主人的壞話呢?這是有歷史淵源的。他早些年,曾找過樑襄王的爹,也就是舊時啟蒙讀物《孟子》第一章,“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的那位。當時,孟子很以為自己的學問,能得到一份精神教父的工作,結果碰壁而歸。
老子死了,兒子接班,孟子又上門來了,繼續想得到這份美差。誰知梁襄王不買他的賬,你跟他說得嘴出血,他只當耳旁風。雖然梁襄王“不似人君”,但也絕非白痴,他所需要的是欺強凌弱,稱王稱霸,孟夫子所能提供的是王道仁政,天下一統,南轅而北轍,那怎麼行?如司馬遷所說:“持方枘欲內圓鑿,其能入乎?”又一次碰壁,當然不很開心。
此時此刻,有一位孟軻同時代人莊周,冷眼在一邊看著,不禁莞爾。在《秋水篇》裡,有這樣一段話,我一直以為是說給孟子聽的。“井蛙不可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於道者,束於教也。”老兄,你有必要對這位“不似人君”的傢伙,苦口婆心,大費唾沫嗎?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群身份為“說客”的知識分子,僕僕風塵於各個邦國之間,向人君們兜售其治國安邦之道,以求得一份差使。只有莊周例外,楚莊王厚幣相聘,許以為相,他為求得一份自由,寧為“孤豚”,不做“犧牛”。人君“似”也好,“不似”也好,與我何干?他渾不凜,所以沒負擔,他沒負擔,所以很輕鬆,躺在漆園裡看天上的白雲蒼狗,順便看孟夫子的笑話。
儒家講入世,講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做不到莊周那樣豁達,那樣瀟灑,那樣放浪形骸。魏國肯定沒戲,只好捲起鋪蓋,挽起褲腿,重新上路,去尋找新的賞識他滿腹經綸的邦國。若是憑那三寸不爛之舌,能說到頑石點頭的程度,那鹹魚就該翻身了。一朝得意,飛黃騰達,發號施令,望風披靡。只消看看六國封相的蘇秦,那神仙也似的快活,著紫衣緋,高屋華軒,出乘入駟,美女如雲,便知道說客的原動力在哪裡了。
若沒有這些物質上的實際誘惑,精神上的願景期許,很難想像孔子,以及他學生的學生孟子,風餐露宿,忍飢挨餓,不辭勞苦,奔走于山東各國的驛路上。這種“貨於帝王家”的求售心理,從來就是中國知識分子努力奮鬥的目標。十年寒窗,為什麼?上京趕考,圖什麼?不就是高官厚祿,以及隨之而來的快樂無比嗎?倘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