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退婚,這換誰也不會同意的。李雙喜堅稱自家女兒冤枉,不允退婚更不會退聘禮。
那李家在李子巷裡熟人多,此時那些鄉鄰們自是皆出來幫李雙喜說話,只道李念兒可憐。
原來這李念兒的親生父親在她六歲時便病逝了,一年後,她的母親便帶著三個女兒改嫁給了現在的這個丈夫——李雙喜。
誰想李念兒的母親也是個福薄的,幾年前也因病故去了,這家裡便只李雙喜一人含辛茹苦地拉扯三個女兒,也沒再續娶。人皆道他是個好心人。
因此,那李子巷的鄉鄰便都偏幫著李雙喜說話,只說陳家欺負老實人,倒讓陳掌櫃討了個沒趣。陳掌櫃回家之後越想越氣,沒的叫自家寶貝兒子一來就戴個綠帽子。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乾脆便一紙狀書告上了公堂,訴李家騙婚,又將那李念兒趕出了家門。
那李念兒孤身一人,既沒臉回李子巷,婆家又不見容,她便生了尋死的念頭,哭哭啼啼地往澹臺湖投了水。
巧的是,那一日曹同知的老母胡氏正好從湖邊路過,便叫人救了李念兒下來,又問她姓甚名誰。為何輕生。
這李念兒除報了自己的姓名之外,旁的一概未說,只垂淚不已。胡氏見她孤零零的十分可憐,便收留了她在府中。
其後不久,這案子恰落在曹同知手上,看到了狀書上李念兒的名字,曹同知才知道自家老母救的便是此案的事主之一。
升堂那日,兩戶人家各執一詞,都說自己冤枉。陳掌櫃便呈上了元帕為證,李雙喜則抹著眼淚說陳家因見自己家窮想要退婚。又怕自家不允。這才想出了這個辦法。
只可憐李念兒一個小姑娘,被拉上公堂拋頭露面不算,還被問及許多難以啟齒的問題,當堂便昏了過去。
這件事經此一鬧。便在市井裡傳開了。各種說法都有。有說李家不厚道的。也有說陳家使陰招的。
因那李念兒是在洞房之後方被陳家人指為不貞的,雖陳家呈上了元帕,但也不能說這元帕便真實無誤。如何證明李念兒是婚前失的貞還是婚後失的貞。此卻為難事。便找了穩婆來,得出的結論也是各執一辭。
其實,要解此案並不難,關鍵之處便在於李念兒的供詞。可是,這李念兒不管你問什麼她都不開口,問急了她便哭。曹同知憐她年幼,不願對她動刑,案子便此僵住了。
此刻,曹同知與王襄說起本案,一面說一面便長吁短嘆的,很是一籌莫展。
而曹同知不知道的是,在得知事情的始末之後,他的母親胡氏其實是十分後悔的。
胡氏萬沒想到,她出於好心救了李念兒,這李念兒卻是個名聲不潔之人。胡氏有心將李念兒趕出去,卻又怕落個“不慈不憫”的指摘;可若是將李念兒留下來,這塊燙手山芋卻也不好處置。
眼見著胡氏這幾日為著李念兒的的事情愁眉不展、整日憂心,身為長房長女的曹敷便想著,要為祖母分一分憂。
曹敷自出生後便一直很受寵,一則她人頗聰明,為人處事圓滑知禮,二則她嘴甜人乖、又生得一副討喜的面相,因此很得胡氏看重。
見祖母如此心憂,曹敷便自覺有必要將此事解決掉,以解祖母心頭之患。她想著,將李念兒悄悄送回李家不諦為一個好辦法,只是該幾時送、如何送,卻是需要細細思量的。
就在她為此苦思冥想之時,可巧便得了個信兒,知道先師誕日那天要跟著父親出門與傅四姑娘見面。曹敷便覺得這是個極好的機會。
一來有知府車駕隨行,又有高門貴女傅四姑娘作陪,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她與個聲名不潔的女子同出同入的尷尬。就算最後被人指摘,還有侯府嫡女傅四在前頭擋著呢,人們自是不會注意到她一個小小同知之女了。
二來這李念兒原就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