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唯物論哲學思想
老子的唯物論哲學思想
老子在本章裡闡述了一箇中華民族重要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學思想。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就發展到“科學知識”的階段了。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唯物論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基本觀點概括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辨證唯物論的代表是*、恩格斯和列寧。
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與兩千多年以後產生的*主義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認識是在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揭示出來了。與今天人們所說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哲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人類在“道”和“名”也就是“物質”和“意思”的征途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僅僅是一個“太陽中心說”,哥白尼提出了這一理論,但是不敢輕易發表;伽利略為推廣這一理論,在鐵窗裡渡過了餘生;布魯諾用身上的烈火來捍衛。今天的人們都知道,宇宙不是圍繞太陽轉的,但是如果沒有伽利略的鐵窗和布魯諾身上的烈火,今天的宇宙觀從何而來?愛因斯坦在創立“相對論”的時候,有人說他是“瘋子”,而今天還會有人認為他是“瘋子”嗎?道理就蘊含其中。
今天的一些“學者”沒有領會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沒有理解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學習了一點“一知半解”的西方哲學思想,就開始否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就敢否定老子的哲學思想了,給老子扣上了“唯心論”的大“帽子”,乃至於居然敢否定中國的文化傳統,西方人說“中國無哲學”,他們也跟著說“中國無哲學”,簡直讓人匪夷所思。殊不知西方的哲學思想也是融合了東西方的哲學思想而誕生的,西方哲學的誕生正應驗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認識過程,正因為他們把一些支離破碎的東西方哲學思想加以整合以後,才誕生了西方哲學體系。我們沒有必要去教條的爭論是“物質”還是“意識”,也沒有必要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評價老子是所謂“樸素的唯物主義”。什麼主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老子的哲學思想理解了多少,我們從中吸取了多少營養。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華民族的唯物論思想
中華民族的唯物論思想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早已貫穿了唯物論的觀點,只是我們沒有認真的把它提煉出來而已。
中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成語:實事求是、追根溯源、舉一反三、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