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不毛之地都變得波浪起伏
「……短短几年間,嘉禾集團硬是將茫茫戈壁變成了二十萬畝人工草原。」
「耕地,是我們端牢華夏飯碗的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應有之義。
但當前,我國耕地質量『先天不足』『後天欠帳』的問題仍很突出。
鹽礆地作為耕地擴容丶提質丶增效的重要戰略後備資源,如何從荒蕪到沃土?
面對鹽礆地改造成本高丶維護難的問題,嘉禾集團從『以種適地』角度出手,培育出了苜禾1號,如今,『吃鹽植物』的名頭響徹神州大地。
風正帆懸,徵鼓催人。
日前,農業部牽頭組織在魯省東營,蒙省五原,浙省慈溪,蘇省鹽城等多地開展了鹽礆地改良專案。
耕地退化丶鹽礆地的形成,是時間與空間的累積,是自然與認為因素的交雜。
因此,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也必定是一個攻堅戰丶持久戰,需要政府丶企業丶科研機構協同助力,方能在未來開拓出更大的產能。
耕地如金,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珍惜每一寸耕地,使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聚寶盆,使每一壟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主持人字慷慨激昂的聲音傳遍電視機前的千家萬戶,鏗鏘有力的語調不斷的調動著眾人的情緒。
配合上電視裡不斷傳來的航拍畫面,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和生機勃勃的草原,不毛之地和生態綠洲,強烈的反差形成了極大的視覺衝擊。
田成方,樹成林,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鹽能降。
牛羊,農機,工廠,汽車,還有土生土長的西北農民最樸實的笑容。
沉睡的大地被植物的力量喚醒,乾旱貧瘠的土壤被一片片整齊的牧草所佔據。
現代化的人工草原在荒漠戈壁落地,並逐漸的改變著這裡固有的顏色。
沒有人不為之動容。
央視新聞從1978年開播至今,風雨無阻,雷打不動的陪伴了國人許多年。
受眾極為的廣泛。
此時此刻,電視機前各個年齡層丶地域層丶教育層的廣大群體全都目不轉睛的盯著螢幕上的畫面。
生怕落下了每一個細節。
有些有過墾荒經歷的老人,農墾農場的老職工,無不心跳加速,甚至動容落淚。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老一輩人回憶著西北地區被沙漠化侵蝕的場景。
電視上的西北卻平原著綠,荒山披錦,不禁潸然淚下。
「我們戰鬥在祖國邊疆,用胸膛融化了千年的冰霜。在我們走過的地方,荒原掀起了黑色的波浪……」
冰城,已經71歲的羅樹清輕輕吟唱起了這首歌,她回想起了青春的力量。
50年前,羅樹清作為青年志願墾荒隊的一員來到黑省北部的共青農場墾荒,與她一樣的青年有2600餘名。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
時間不會回到歷史的原點,但重溯歷史丶接續歷史,卻能讓人感受到當年那種青春的激情。
她想起領導來荒原視察時說過的一句話,「下次再來時,我要聽到雞叫狗咬丶孩子哭。」
如今她看到了新世紀的開荒,現代化的裝置,同樣的火熱朝天。
西北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也備受鼓舞,戈壁大漠獨有的茫茫黃褐色,是亙古以來荒漠化丶半荒漠氣候所留下的不折不扣的印痕。
但從嘉禾集團的身上,他們看到了成功的可能。
西北大地上存在著幾百種鹽礆植物,這些鹽礆地上的原住民是大自然的饋贈。
它們早已習慣了戈壁灘上乾旱貧瘠的環境,不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