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樣的功能,卻恰恰是3d列印技術所不具備的。
因為3d列印技術的基礎在於,將不同的材料融化掉,然後在根據電腦程式的設定,將這些材料透過噴嘴。按照不同的運動軌跡噴射出去,然後逐層疊加。最後成型。
而關鍵就是在於這材料融化的方面,目前的融化材料技術,還不能達到融化超硬金屬的地步。
而即便是你開發出鐳射燒結技術,使用高強,高溫的鐳射,來融化金屬,可是你也要面臨一個淬火和退火的問題。
要知道很多超硬的特殊合金,在冶煉加工的時候,都會有那麼幾道淬火或者退火的工序,來保證這些金屬被生產出來之後的特性。
而這些金屬鑄坯件,在後繼的加工過程中,一旦要是遇到高溫加熱,融化,就會產生退火的問題,就算你再次將這種金屬使用冷卻技術凝固起來。
可是原來這種金屬所特有的某些特性,比如耐腐蝕,耐高溫,強度大,壽命高等特性,都會隨著這一次退火的工序而失去。
這樣就造成了3d列印技術,在金屬加工的時候,面臨著改變材料特性的問題。
就比如高鐵列車上所需要使用的特殊的軸承,這種軸承就需要耐腐蝕,耐高溫,而且耐磨,耐用等特點。
這就需要在加工這種軸承的時候,選出特定合適的特殊鋼材料,而這種特殊鋼,在鑄造成毛坯之後,可以放倒機床上進行減量加工,如果使用五軸數控中心,很有可能就會一次加工成型。
可是如果使用3d列印技術的話,雖然是更加的節省材料和時間,但是在加工過程中,你必須要把這毛坯材料使用鐳射燒結的技術融化,然後在按照特定的程式,來噴塗疊加加工而成。
而這樣的加工出來的軸承,很有可能會因為在家工過程中,因為使用鐳射燒結技術,融化了那種特殊鋼,而導致這種特殊鋼的某些特性隨之消失,就比如這高強度的特性,或者是耐腐蝕的特性。
而這些特性的消失,都會導致這種使用3d列印技術加工出來的軸承的耐用性,還有壽命,都要比使用機加工手段加工出來的軸承要大大的縮短。
這樣一來就顯得是格外的得不償失了!
而這位姚崇山教授所帶領的團隊開發的3d列印技術,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不是專門來生產這種工業部件的。
而是用來生產一些工業部件的鑄造模型的,使用這種3d列印技術生產出來的工業模型,加工時間要比傳統的手段,節省百分之三十五,而成本上更是可以節省百分之四十。
這種模型一旦製造完成,那麼如果你使用澆注技術的話,就可以大批次的製造這樣的工業零件。
如果使用衝壓技術的話,那麼也同樣可以以這樣的模具,來大批次的生產工業零部件。
而且生產出來的工業零部件,只需要後繼打磨一下,就可以成為成品用件。
雖然這樣的技術,對於需要機加工的部件,沒有什麼突破,但是對於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澆鑄技術,和衝壓技術的工業零部件來說,卻是一個福音。
要知道目前工業領域,加工金屬零部件,最節省資金的工序,就是大量使用澆鑄,或者是衝壓的手段,尤其是在汽車製造領域。
而在使用這樣的製造手段之前,最重要的一向準備工作就是要開模,也就是率先製造出合適的模具,然後以這個模具為藍本,進行大面積的加工。
而因為精加工精密度的問題,我們國家的工業開模技術一直不是很先進,就拿汽車領域來說。
在我國諸多民營資本進入汽車製造領域的時候,大家在為汽車拼接不見開模的時候,所生產出來的成品,拼接到一起之後,那些拼接處的縫隙都是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