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他或她換個馬甲還是一樣發現認得出來。
2004…10…27
藍色梔子花
梔子花開,於是就有了一些提著小竹籃賣花的婆婆們蹲在路旁,把採摘來的鮮花紮成一小束,用花香換取一些零用錢。可喜的是來來往往忙於生計之時,還是有這麼多的人們欣賞它們,所以,老人們竟有很多的顧客。平日遇到在街上擺小攤的,城管馬上會來把他們趕走,而對這些賣花的人竟然十分寬宥。有利可圖,賣花的人自然變得多起來,有的提了一籃子外還用塑膠蛇皮袋另外裝滿了備用。
梔子花是喜水喜陰的植物,多被愛花的人種植在屋後的一汪池水之畔,遠望未開的梔子花和它翠綠的葉子很難分得清楚,所以當你忽然嗅到它的花香時會驚歎於花已開滿樹。它們一朵朵盛開在枝頭,是那樣的馨香,又是那樣的潔白。
雖然知道再美的花也要凋零的道理,這是一個自然規律,但是花敗滿地的情景,也還是讓人傷懷。網上有一位女子給她的文集取名叫《藍色梔子花》,那時我沒聽過劉若英的《後來》,僅從這個名字上我感到了她如花般淡雅的浪漫的情懷。回想我見過的梔子花都是白色的,在花謝的時候,會變成衰敗的淡黃色,如何在她這兒成了藍色呢?我的好奇心讓我點開了她的文集,在她的娓娓述說中我知道了原來這是她曾經的一個錯覺,她手捧一束這美麗清香的花閉上眼睛仔細地品味,當她從沉醉中睜開眼的時候,有花瓣悄然落在了藍色的裙衫上,花香朦朧中她想,這不就是藍色梔子花嗎?
時光在流逝,她很少再來發表她的心情文字,不知道在忙碌什麼事情,曾經別緻的文集少了主人的打理顯得更加清幽。漸漸地,那個網站我已是不常去逛了,而此時我想到了《藍色梔子花》這個美麗的文集名字,是因為現在梔子花又開了。 。 想看書來
記憶中的身影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紅星閃閃亮,照我去戰鬥。”每當聽到歌唱家李雙江這隻曲子的時候,我就會回憶起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場景,在1934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開始轉移,潘冬子的父親隨部隊離開家鄉時留給冬子一枚紅星,還鄉團重歸後,冬子的媽媽被活活燒死犧牲,冬子在與還鄉團鬥爭中漸漸成人,影片中在竹排與青山互作參照物的流動美景中,少年潘冬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終於穿上了夢中的紅軍軍裝。
《閃閃的紅星》是當之無愧的藝術精品,特別是祝新運飾演的潘冬子形象機智勇敢。我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還是在童年時代,重要的是這部影片給我帶來的是母女相處溫馨的時刻,也許我這輩子都不會輕易忘記了。
那時候父母兩地分居由於母親妹妹們都還在老家生活,不在城裡,母親只是在農閒時來看看我和父親。只有父親相伴的日子是艱難的,有時父親要出差,十來歲的我就只能自己動手洗衣做飯,我是多麼的羨慕那些父母都在身邊的孩子。記得那天放學後回家,父親在屋外走廊上遇見了我,笑著對我說:“你媽媽來了!我買菜去改善改善生活。”我快步進屋一看,果然是母親端坐在窗前,傍晚的陽光透過林梢照在她的身上。我撲在母親懷中盡情撒嬌,享受著久違的母愛,看著母親年輕的臉和挽著的黑髮,我突然想到要問一個問題;說:“媽媽,您今年多大年紀了呀?”母親笑了:“孩子,我28歲了”。
晚上,父親對我倆說:“可巧,今天發了兩張票,我們去看看電影。” 城區只有一座電影院,離家約十分鐘的路程,我們去看的這部電影就是《閃閃的紅星》,看完電影,我們仨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回味著潘冬子的勝利;快樂地哼哼著這支男聲的歌,昏暗的路燈照著我們親密的身影,一會兒拉長,一會兒縮短。
2003…3…23書包 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