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四十六章 第一代雜交稻米雛形(下)

,三畝半相當於現在一畝,管子說的百畝實際上只有30畝。

“鍾”是容量單位,可容130公升,能裝稻穀80公斤,20鍾即1600公斤。

30畝耕地總共產出1600公斤,平均畝產53公斤。

這差不多就是戰國時期的平均值。

而除了管子外,嵇康《養生論》則記載了魏晉時期的產量:

“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

也就是說一畝地如果能收10斛糧,那就屬於高產了。

魏晉的畝比春秋戰國時期要大,大約一畝半等於現在一市畝。

當時一畝收10斛,等於一市畝收15斛。

當時15斛是多少呢?――摺合現在150公升,能裝稻90公斤。

也就是說,魏晉時期的高產田可以做到畝產90公斤。

再往後便不再詳盡敘述,直接以農業遺產研究室閔宗殿先生髮表論文《宋明清時期太湖地區水稻畝產量的探討》為例,紀錄了唐、宋、明、清四個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畝產:

唐朝畝產138公斤;

宋朝畝產225公斤;

明朝畝產333公斤;

清朝畝產278公斤。

當然了。

每個朝代主要的糧食並不一定是水稻,因此精準到水稻品種的產量方面肯定是有誤差的。

但這種對比本身就沒指望去對著個位數比較,直接對比百位數這個量級就足夠了。

如果說大莫界民生基礎對標的是秦漢時期,那麼其糧食水平可能只能達到春秋時期的水準。

至於現今本土的糧食產量,那就更恐怖了。

那種超級雜交水稻屬於儲備糧可以先不做比較,哪怕僅僅是普通的高產食用水稻,畝產也能隨便達到800-1000公斤。

也就是說一畝地的本土產量,可以達到40畝大莫界土地的種植效果。

這樣一對比,就能看出大莫界的種植業有多貧瘠與滯後了。

而與糧食產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莫界的人口數目。

大莫界的人口基數其實並不少,雖然一座城池的規模有限,但別忘了,大莫界的疆域其實是非常廣闊的。

例如紫瓊城的輻射範圍,差不多是以一千公里為半徑的圓形。

擱本土那邊,也就是從魔都到天腐咳咳,天府城的直線距離為直徑畫圓。

而這種疆域才南域的六分之一而已呢。

大莫界並不是一個集權性質的國家,因此真要對標的話應該對標的是“地球”這個層級。

所以大莫介面積廣人口多並沒什麼好奇怪的。

而這種情況下種植業極度不發達,整個世界基礎民生的困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隨後向華將林立帶到了另一塊區域,距離四號稻種僅有一牆之隔。

不過與隔壁鄰居截然不同的是,這處區域中水稻的稻穗要壯碩許多――只要不是霓虹那群身殘志堅的瞎眼裁判,一般人都能很簡單的分辨出這點。

來到這裡後,林立有些明悟的看向向華:

“向研究員,莫非這就是”

向華朝他點點頭,肯定了林立的猜測:

“沒錯,這就是我們培育出來的大莫界第一代雜交水稻,后稷一號。

現在後稷一號的畝產能已經達到了兩百多公斤,雖然和本土比起來差距還非常明顯,但多少也趕上了古代鼎盛王朝的水準。”

林立讚許的點點頭,隨後臉上露出一絲好奇,問道:

“向研究員,你們是怎麼培育出這種稻種的?”

向華笑了笑,在來之前他就準備過相關腹稿,便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