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0部分

說:得人才者,得天下。環顧當今之世界,國與國之間、省與省之間的人才爭奪,其長遠意義不也是如此嗎?

太宗對於認準了的事情,就會執著地做下去,原則的方面毫不含糊。首發太原起兵後,其父在霍邑受挫,糧盡欲退兵太原。太宗據理力爭,認為:既然扛舉義旗,目的也在於挽救蒼生,現在應該進入咸陽,號令天下,哪有剛剛遇到一點小挫折,就半途而廢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此刻退兵,響應義旗號召組成的大軍就會立即解體。退兵太原,顯然是自取滅亡之路。

太宗的分析入情入理,可是李淵還是不予採納,下令大軍返回太原。此種情況下,太宗推出絕招,灑淚苦諫高祖李淵。李淵行軍帳內傳入太宗的陣陣慘悽哭聲,召問其故,太宗對答:“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須臾而至,是以悲耳。”

太宗的話,讓李淵醒悟過來,立即撤銷了退兵令,決定與宋老生展開決戰。結果是反敗為勝,斬殺敵軍主將宋老生,平定了霍邑城,為唐軍的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後來平定地方割據勢力時,太宗長遠見識又一次得到印證。唐建國之初,宋金剛兵鋒銳利,連陷許多州縣,首都長安受到巨大威脅。這種情況下,李淵與群臣商議,認為:敵人來勢兇猛,很難對付,黃河以東的地盤應該放棄,守住潼關以西的地方就可以了。

太宗則上表分析指出:“太原是王業的根基所在,國家的根本,黃河以東的物產富饒,是首都長安的依靠,放棄它們,實在是讓人感到憤怒不已!給我幾萬精兵,我一定能夠剿滅他,平復丟失太原等地。”

最後李淵採納了太宗的建議,讓太宗親征宋金剛,最終大勝而歸。

武德七年,突厥頡利、突利二汗乘唐王朝立國未穩,國勢不強,率兵侵擾關中一帶。面對強悍的突厥勢力,唐帝國大臣們又一次憂心忡忡,勸說李淵火燒長安,遷移都城於它處。李淵對此深以為然,擬採納之。此時,也有一部分大臣,認為移都不可取,但又不敢觸龍顏、逆聖聽,只能乾著急,獨有太宗上表指陳其厲害,言語間豪氣萬丈。李淵為此還大發脾氣,但是太宗始終不為所動,堅持己見,直到李淵做出讓步為止。

太宗在被立為皇太子之前,東征西討,參加的大小戰役無數,可謂戰功赫赫。其親自指揮大戰役有克薛仁杲、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等。這些戰役充分展示了太宗的傑出的軍事才華。在多數情況下,太宗都能出敵不意,以少勝多。他指揮的戰役之所以大多能獲得勝利,究其原因,在杜睿看來,一方面是因為他有一群能征善戰、不貪生怕死的高階將領,上下能故同心合力。另一方面,太宗作為統帥,身先士卒,分析戰況絲絲入扣,察敵情於微裡。。

太宗的戰略戰術原則類似於杜睿前世所在共和國的毛太祖,大抵上也是圍繞,敵進我退,敵退我擾,敵疲我打的原則進行。

如克薛仁杲一役,將士們對太宗出奇制勝深為驚異,有將士問:“您在敵人守城不出,攻城器械又缺乏的情況下,卻發動騎兵主動出擊,此時步兵尚未跟進,大家都認為攻城困難,想不到的是您把它攻下來了,原因何在?”

太宗答曰:“我這是以計迫敵,讓他們來不及考慮發兵,所以贏了。”

太宗還進一步分析道:“往年,敵人打了很多勝戰,養精蓄銳已久,很久不見我軍出擊戰鬥,突然間見我軍主動出擊,必然會率全部勢力與我們爭鬥,後來雖然為我軍所敗,但是擒殺之敵並不多,此時若不窮追猛打的話,敵方計程車兵多為隴西人,其回逃的話,必將是後患無窮,我軍若急追不捨,敵人當畏懼請降。”

()好看的txt電子書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太宗每次大戰總會在瞭解敵情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