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之重要即在於此!但如何利用這天時的主動權卻不在臺灣當局的手上。當年如此,現在和將來仍然如此。以被動之勢“決戰境外”已有前車之鑑,臺灣當局的後車之誡將如何以對?
在談到“決戰境外”時,臺灣軍界和政界人士時常感慨,臺灣最大的困境是處於戰略防禦的地位,戰爭主動權不在臺灣一邊。事實上透過臺海戰場的烏雲可以看到,戰爭的“主動權”正好是在臺灣當局的手裡:只要承認“一箇中國原則”,放棄分裂祖國的行動,和大陸一起共謀民族發展、國家統一,臺海不就可以永遠不再有戰爭之患嗎?
(三)地理劣勢無異以卵擊石——失地
孫子說: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以及將來的臺灣,都有命中註定、在臺灣當局看來無法克服的先天缺陷:臺灣是和大陸連在一起的。而且臺灣本島是那麼的小,海峽是那麼的窄,這比天時還要讓臺灣當局無奈。
臺灣全島南北長394公里,東西寬15公里至114公里。其擁擠的居民區、經濟區及重要的機場、港口均集中在面向大陸的西部狹長地帶,幾無防禦縱深。
臺灣海峽最窄處的海壇島與白沙岬之間僅有130公里;最寬處也不過370公里。這樣的距離飛機不過20分鐘,艦艇也只要六七個小時。對於地對地導彈和巡航導彈,更不是距離,甚至現代遠端火炮都可以覆蓋。
臺灣東北鄰琉球群島,距沖繩美軍基地620公里,南距菲律賓300公里,東距美軍關島基地約3000公里。顯然臺灣靠近大陸,而美軍鞭長莫及。
海峽窄易於跨越,同時臺灣海岸平緩堅實沙地大多適於登陸。臺灣軍港水淺又狹窄便於佈雷封鎖。臺灣空軍機場多臨近海邊,無遮無攔極容易被破壞。
島內山地面積佔全島面積的2/3,居民和軍事基地幾乎全部集中在餘下的平原和丘陵上。因人口密度過大,臺灣陸軍戰時部署和運動都極其困難。152條河流將臺灣平原及在其上的臺灣陸軍分割,使它只能各自孤軍作戰,無法互相支援形成合力,防禦能力大打折扣,使臺灣陸軍容易被對方少量進攻軍隊輕易各個擊破。臺灣西部平原最寬處也僅有32公里,整個處於海上炮火的射程內,缺乏防禦縱深,竟沒有一處安全的後方。臺灣地形不利,沒有絲毫的迴旋餘地,不可能組織起堅固有效的防禦。臺灣孤懸海中沒有外援的通路,使臺灣不可能長期固守。
從反攻、固守到決戰境外(19)
臺灣氣候高溫,多風,多雨。其中以颱風影響最大。每年多次颱風過境,臺灣三軍都如臨大敵。
臺灣“國防部”曾出臺一份內部報告,表示一旦兩岸爆發戰爭,大陸對臺灣島重要部位發動快速、密集和精準、癱瘓性的打擊,臺軍將失去抵抗力。這份報告稱,大陸有可能使用戰術地對地導彈、巡航導彈等,輔以遠端大炮和火箭等各種武器,對臺灣的機場、港口、重要公路、橋樑和軍事指揮中心、導彈基地、軍營等近百個目標發動重點攻擊,而這種攻擊會在很短時間內奏效。這份報告還認為,一旦大陸發起類似攻擊,不僅上百個臺軍目標會遭到毀滅性打擊,而且臺軍的反擊能力基本上會被摧毀。臺灣海軍主要集中在高雄左營軍港,數十枚導彈就可將其海軍半數以上的軍力摧毀,幾艘潛艇佈雷就能夠封鎖臺灣所有軍港;臺灣空軍的主力戰機大多躲藏在花蓮山洞,數枚導彈擊中藏機洞滑道就會使臺軍喪失大部分制空權;只需一枚導彈命中島上兩條南北輸電線中的一條,臺灣全島就會陷入一片漆黑;數枚導彈足以使全島公路運輸癱瘓……其五道防線將土崩瓦解。
臺灣“國防部”的“見解”應該說還是比較客觀現實的。但既知“如此”,又何必非要“如此”?
(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