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此的相應角色。親戚範圍外延遠遠超過了親屬範圍,有時是沒有邊際的。親戚關係的調整主要依靠民間道德來維持。一個家庭的親戚關係圈是經常發生變化的,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該家庭的被交往需求和需求情形。一個家庭地位由低升高時其親戚會越來越多,一個家庭由盛到衰時,其親戚會越來越少。

另一方面,一個家庭越有求於人幫助時,家庭核心成員會盡力擴大親戚範圍,而當一個家庭無求於人時,其核心成員會盡力縮小親戚圈。所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描述的就是親戚圈伸縮的經濟動因問題。

在親緣關係中,對於社會成員個人而言,最常見的問題是“名”與“實”的問題。所謂“名”是指親緣關係的“名份”,名份標誌著關係的遠近親疏尊卑。所謂“實”是指親緣關係實際狀況,即面臨的問題、溝通的方式等等。

“名份”在日常生活中的表達辦法就是親緣關係中的稱謂。任何一種親緣關係的稱謂有五個層次:一是有親緣關係的成員彼此的稱謂;二是有親緣關係的成員在他人面前對對方的稱謂;三是對關係本身的社會性稱謂;四是當著他人親緣關係中一個成員對另一成員的稱謂;五是他人對親緣關係中一方的非當面稱謂。而每個層次又有書面和口頭兩種稱謂表達。如夫妻關係,“夫妻關係”是對兩個社會成員婚姻關係的一種社會稱謂,大家都可以把兩個結婚共同生活的異性社會成員稱為“夫妻”;“親愛的”則是夫妻之間彼此的稱呼,丈夫稱妻子為“親愛的”,而妻子也稱丈夫為“親愛的”;“我愛人”則是夫妻在第三人面前對彼此的一種稱謂;“你妻子”則是他人對夫妻關係中丈夫所說的關於其妻子的稱謂;“你丈夫”則是他人對夫妻關係中男性一方的稱謂。“夫妻關係”的口頭社會性稱謂是“兩口子”,書面稱謂是“夫妻”。

稱謂是名份的表達,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稱謂會不相同;這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中親緣關係性質的變化;而不同的歷史時代,稱謂也會發生變化,這反映了親緣關係隨著時代變遷而變遷。以大家最熟悉的夫妻關係為例。

丈夫稱呼妻子為“*內”、“拙荊”、“屋裡的”,均反映夫妻關係中妻子地位低下、女性在家庭中受歧視;“內當家”的稱謂表明婦女地位有所提高,但也只是只能負責家庭內部事務;“我愛人”表明夫妻關係對情感的重視,說明彼此的平等性。夫妻彼此稱呼對方“親愛的”表示雙方都珍視對方為自己的情感夥伴;“孩他爸”或“孩*”,則是以血緣關係來理解雙方的價值和對其義務的一種提醒。

就社會關係本身的稱謂而言。“夫妻”是一種法律上的規範性書面稱謂,意味著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兩口子”則是一種民間稱謂,這種稱謂是從生活角度來稱謂的;“伉儷”則是藝術化的稱謂,把夫妻當作一種浪漫色彩的關係,反映夫妻雙方的相互依戀特點。

在強調“禮”的封建傳統社會中,稱謂的不同往往反映一個人的教養。“令尊”、“令堂”、“令郎”是對他人親緣關係的尊稱,而“家父”、“家母”、“犬子”是對自己的親緣關係的謙稱。在封建傳統社會中只有熟練的並能正確的運用這些稱謂,才能算是“知書達禮”之輩。傳統社會對於稱謂的重視歸根結底是基於對社會倫理和社會等級秩序的重視。所以“稱謂”是等級秩序的一個文化符號和文化資源。複雜“稱謂”表面看起來是禮貌有加,但實質是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現代社會中,親緣關係的稱謂已大大簡化了,稱謂也只是一種人際交往的辨識符號,不承擔太多的社會、文化責任。例如,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就表明了一種人際平等的性質,而在封建社會這種現象將被視為大逆不道的。現代社會對親緣關係稱謂的不重視,是因為現代社會的秩序的基礎不是以親緣關係為核心的人倫關係,而是基於人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