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在兵力上並不弱於西梁人,但是戰鬥力卻是相差甚大,自從西梁人攻破雁門,連戰連捷,西北軍計程車氣已經是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想要在短時間內恢復西北軍的鬥志,那是極其困難之事,如今的形式,西北軍最多隻能防禦,無力反攻。
這個時候西梁人提出議和,自然是正中餘不屈下懷,只要雙方議和,騰出足夠的時間,餘不屈自信能夠重新將西北軍練成一支鋼鐵雄獅。
西梁使團此番前來,不過兩百人而已,但一個個都是西梁國真正的勇士。
大鑼開道,由皇家近衛軍出城輪換五百名護送而來的西北軍,近衛軍護在四周,甲冑鮮明,刀槍生寒,而西梁使團上下清一色都是騎著矯健的西梁駿馬,頭戴皮氈帽,時當四月,天氣漸暖,這些西梁人上身依然是皮革戰甲,腰間卷著狼皮圍腰,腳蹬皮靴,腰間則是掛著西梁人特有的彎刀,駿馬勇士,煞是英武。
街道兩邊人頭攢動,西梁騎士們並沒有左顧右盼,一個個面無表情,顯得訓練有素。
隊伍如同一條長蛇,從京城的大街蜿蜒遊動,直往剛剛竣工的同仁館而去。
同仁館早已是戒備森嚴,從宮裡調出近衛軍精兵護衛,西梁使團的正使是西梁國大王子,身份不一般,在京城的地面,自然要竭力保證他的安全。
西梁國固然是主動求和,但是這番和議,對大秦來說也是求之不得,如今大秦內部憂患,各地亂民四起,特別是江淮道戰事正熾,河北道青天王陰魂不散,國庫應對內亂已經頗為吃力,一旦能與西梁國達成和議,那麼外患的壓力暫時就會減輕許多,可以集中精力應對內憂。
朝堂上下自然明白與西梁人達成和議的重要性,西梁國大王子身份尊貴,自然要全力保護他的人身安全,一旦西梁大王子在京城稍有差池,兩國間的和議必然瞬間破碎,無法繼續談下去。
西梁使團在同仁館安歇下來,內外則是保護嚴密。
如果不是因為國內戰事正熾,大秦朝堂必然會拖延一陣時間,讓西梁使團等上一陣子,壓壓他們的銳氣。
但是當前形勢,對於大秦來說,能夠早一日達成和議,西北自然就會早一日安寧。
禮部方面,在西梁使團還沒有抵京之前,就按照門下中書的意思,開始籌備和談事務。
說一句和談自然容易,但是正要談起來,自然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事情,其中涉及到的事情實在太多,兵馬錢糧、土地人員等一系列問題都是要進行磋商,而且在和談之前,首先要做的一定,就是要給自己做一個最恰當的定位。
禮部雖然到時候要負責具體的談判事務,但是在背後出謀劃策的,當然是門下中書省,至若在談判中的定位,門下中書這陣子其實一直在討論,爭執不休。
按理說西梁軍節節勝利,是在處於優勢的情況下提出和議,這種狀況下,大秦就該做出低姿態,在和談中要處於劣勢,但是朝中重臣卻也仔細分析,西梁人勝而不進,在兵鋒正盛時卻陡然止軍提出和議,這可說是大大違背常理,這些重臣可都是心思慎密之輩,已經有人猜測西梁國內部定然是出現了大問題。
有人說為了順利和談,早日讓西梁軍退兵,儘可能擺低姿態,早日達成和議,但是卻依然有一部分人堅持要以高姿態與西梁人和談,堂堂大秦帝國,天朝上邦,而且是西梁人主動求和,怎能委屈議和,兩種意見的人還真是大致相仿,門下中書這陣子一直還是爭論不休。
不過和談的基本原則,倒已經是早就確定,首先一點,便是駐紮在西北西關道的十萬西梁鐵騎必須退回關外,這是和談的第一要點,也是和談的前提條件,如果西梁人做不到這一點,和談也就不需要再進行下去。
西北軍雖然節節敗退,但是如今餘不屈暫時穩住了西北的形勢,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