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室國故地擔任國使。
彭鏗氏大人並未“問”或“不問”世事,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一種誤解,他一直就在世事之中。
樊翀本人也曾受到頗多議論。有人認為他當年主動退位,是受到了赤望丘的要挾,或者是自知無論再怎麼做,也不可能比少務更出色,更挽救不了樊室國的命運。巴原遲早將一統,而恢復巴國的絕不會是樊君,所以樊翀乾脆趁早放手,避免成為亡國之君。
很多人這麼說,其實都是事後聰明。只有樊翀本人清楚,自己當時是真的放下了,也真的不在乎那國君之位,原本他當上國君就是莫名其妙。有很多事情,其實看明白並不難,但真想做決定卻不容易。
樊翀早就清楚自己身為國君比不了少務,而巴國恢復一統是大勢所趨,但直到與彭鏗氏大人相識,他才真正地放下,做出了早就想做的決定。
巴原上也有很多人議論,少務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得到了彭鏗氏大人之助,甚至還有“得虎煞者得巴原”的說法。
樊翀身為大成修士,也曾是一國之君,同樣很清楚事實絕非如此。就算彭鏗氏大人從未出現過,最終一統巴原的恐怕還是少務,只是過程會有些不同。人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少務為什麼會得到彭鏗氏大人的幫助,而不是他人有此幸運。
樊翀當年初見到彭鏗氏大人時,也曾有過那麼一瞬間的感慨,如此人才為何不能為他所用、為何不是自己先遇到?但是閃念之後,樊翀就意識到自己想多了!
少務當年並非巴君,只是巴室國的公子之一。而彭鏗氏大人當年來到巴原,所見到的第一位國公子可不是少務,而是相室國公子宮琅;所見到的第一位君女也並非少苗,而是相室國君女宮嫄。結果又怎麼樣呢,宮嫄讓他給踹了,宮琅讓他給宰了。
就算在巴室國諸公子中,彭鏗氏大人首先認識的也是仲覽、谷良與會良,他們都有比少務先結交彭鏗氏大人的機會,那麼這三位公子後來的下場又如何呢?樊翀一路上想著這些事,到達了巴原東北境最邊緣的定風城。
以定風城為中心,樊翀調集了周圍總計五座城廓的精壯勞力,並將各城廓的守備軍陣都帶到了蠻荒邊緣的群山腳下,選擇了一片合適的地點,伐木、壘土、開溝壑、引泉流、築寨牆、建房屋,平整出一大片營地。
看這個營地的規模,足夠可以建造一座城廓了。樊翀用以進入蠻荒修路的精壯勞力就達兩千人,跟在後面運送各種物資、留在營地裡提供各種後勤保障的民夫近萬人,可以說把五座城廓的主要勞力和庫廩物資都給抽空了。
那麼這五座城廓也得維持日常運轉,所以還要從外圍更多的城廓中調集錢糧物資以補充。發動一場大型戰役的規模也不過如此,一般人還真指揮不了。
樊翀調守備軍陣到邊荒,主要是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建好營地,他並沒有等兩千精壯勞力都到齊,先集合數百人便開始了工程,後續大批人員則陸續到來。在蠻荒中開道築路異常艱苦,總是會有人受傷,繁重的勞動也不能持久,需要定期輪換補充。
樊翀在周邊各城廓轄境內採取的政策是三丁抽一。每個部族三分之一的青壯都必須趕來,首先算作服國中勞役,超出勞役部分可抵賦稅,再超出部分可獲得城廓的錢糧補償。
離邊荒營地最近的大部族是青葉氏部族。青葉氏族長狐白率領族人來到後,很驚訝地問樊翀道:“令賢君來此只是為了打通道路,為何建造這麼大的營地,動用如此多的人力,將路又修得這麼寬敞平整?竊以為並無必要。”
令賢君,是樊翀剛剛獲得的十爵封君之號。樊翀淡淡道:“奉君命迎接中華天使,怎可怠慢?青葉氏乃部族最大的部族,調集民夫最為方便,狐白族長可否將族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