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7頁

地面上,也就是看看過程資料和結果而已。

燕京衛星測控中心的大廳裡,華國航天界的大人物們齊聚而來。

郭躍不知道作何感想,嘆道:「你這次是出大風頭了,神舟計劃的人來了,嫦娥計劃的,天宮計劃的,全都來了。原本計劃的,到後年由神舟8和天宮1嘗試對接。現在,居然被你提前了兩年。」

顧松笑呵呵地:「技術共享,技術共享!」

反正也不是什麼高技術含量的對接方式。

當然,這也就是顧松這麼覺得而已。

國家的太空對接技術,確實是更加先進的「異體同構周邊式」,既可以自動對接也可以手動對接,也保證完成對接後,能夠形成可以連通的通道,過人、過貨。

不像這顆巨型衛星,就只能自動對接,然後連得到一起就完了。

說起來簡單,但太空對接的技術難度其實高得很。

首先就是速度極高,這可是以一秒數公里的速度在飛馳的太空飛行器,一旦速度控制不好,這「尾」追起來可刺激。

因此,才需要精確控制速度,讓兩個要對接的元件能夠處於同一軌道,速度極度接近,以相對速度低於每秒02米以下的速度kiss起來。

這得超高的測量精度和控制裝置,好在這是精密儀器和人工智慧技術爆發之後,目前紙面上來看可能最強的一點。

眼下,首先進行對接的,就是衛星的兩個主體部分。

從大螢幕上的資料來看,現在兩個元件的距離,已經縮減到了不到30公里。

聽上去離得很遠,但現在後面追的那個,要算相對速度的話,是以每秒49公里的速度追過去。

它正在不斷減速。

短短1分鐘之內,它的速度就降到相對速度每秒1米,距離前面那個傢伙也只有不到500米了。

接下來,就是更加精細的減速。

要是一下減速猛了,那前面那個反而會跑遠。

減速慢了,又會直接撞過去。

何況這種減速,還不能讓衛星的姿態發生偏移。

嗯……簡單地說,那根用來對接的棒棒,得對準這個槽槽。

水平向的誤差,要在個位數的厘米級。

對比起兩個元件各65噸的塊頭,這真是在太空裡穿針引線。

賊拉刺激!

至少除了顧松以外,其他所有人都是這樣感覺的,不自禁地捏緊了拳頭。

而顧松其實正透過衛星裡的量子通訊模組,用神經植入模擬資訊系統隨時準備修正。

這兩個大傢伙裡,裝的可是微型聚變發生器!

顧松怎麼可能讓這麼關鍵的東西出簍子?

這次太空對接,必須是完美的!

顧松對神經植入模擬資訊系統有信心。但是當兩個元件的距離已經不足5米,正在以03秒的速度緩慢接近的時候,他仍然也捏緊了手。

「01米每秒,天,還能控制到這個精度?」不知哪位大佬發出了一聲驚呼。

相對速度越慢,自然可以越穩。

從大的尺度看,兩個元件幾乎是固定的。

但從對接裝飾的測量儀器裡,卻看得見在水平層面,兩個元件的相對位置有細微的晃動。

這是高速飛行的太空飛行器無法避免的。

好在,這點晃動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終於,兩個元件「撞」在了一起,輕微地。

而後,對接環接收到了失衡感測器的訊號,開始捕獲新加入的小夥伴。

隨後,則是一系列感測器的工作,緩衝、校正、拉近、鎖緊,最終完成了剛性連線。

大廳裡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