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沒有經歷過最艱苦的創業,但是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廣博的見聞。在慈善、社會公益方面,宗馥莉出手很大方。從娃哈哈王國最不掙錢的童裝開始學習做生意,她也會經歷考驗,逐漸成長。
也許有一天還會以協議的方式解決合資的問題,但是那已經是無限期的了。
這時的達能,就像一個揀麥穗的孩子。達能遵從了智者的話,期望著在“第二塊麥田”揀到最大的麥穗。但當他站在第二塊麥田裡時,他失望地發現,最大的麥穗竟然在他拒絕選擇的第一塊麥田,而第二塊麥田裡每一個麥穗,都帶著一個大大的苦果。
達能本應該預見到,由於危機給企業及品牌帶來的殺傷性危險,如果不在儘量小的波及面內、最短的時間裡解決重大的危機,隨著時間的拖長,大麥穗的機會越來越小,苦果則會越結越大。從今天的事實看,這個事實已經發生了,達能嫌麥穗太小沒有揀,但不得不收穫了最大的苦果:
2008年12月18日,蒙牛乳業釋出公告稱,達能與蒙牛終止在內地生產和出售保鮮乳製品的合資專案。
合作終止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專案未獲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相關部門的批准——內蒙古政府主管此事的外經貿廳拒絕審批。根據達能與蒙牛的協議,如果審批不成,合作自動告終(合同的原意是不生效,就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事實上,早在7月份,牛根生就澄清說“達能與蒙牛只是小指頭的合資,達能佔小指頭的49%,不是“整隻手”的合資。牛根生親口否認“與達能的親密關係”,公然和達能眼下的是是非非劃清界線,因為這有可能會影響到蒙牛的品牌。
達能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戰略分析中,可能完全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對方究竟是領導農村包圍城市的“八路軍”,還是與西方政治家有千絲萬縷聯絡的“四大家族”,這將決定整個戰爭走向。達能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搞錯了。
達能在麥田裡的選擇,下面用表格形象地描述: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我看宗慶後與娃哈哈(1)
宗慶後的成功秘笈
媒體報道娃哈哈的員工說:“老闆(宗慶後)在公司內部是得到無限景仰的,有人甚至將他看成神。他精明、務實、有魄力,總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娃哈哈能有今天,全靠他。”宗慶後曾經回憶:“合資之後,達能曾向娃哈哈派駐了一個市場策劃、一個搞技術的人,都被我趕走了,因為我覺得他們完全不懂中國市場,所以就不甘心聽任達能擺佈。我記得很清楚,無論我要增加七條水生產線,還是上馬非常可樂,達能都不同意。但我堅持投了,投下去還很正確,每年有40%~50%以上的增長,達能也就無話可說。”宗慶後的“市場感覺”完全來自於感官與經驗。他不相信二手的資訊。“我一年有一半時間在外面跑市場,我相信我的個人市場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娃哈哈市場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這就是流傳在營銷界的“宗慶後”神話。
我在濰坊辦案時,考察了娃哈哈的工廠。當時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執行力,當時我們要影印四十厘米厚的案件材料,結果廠裡的影印機壞了,影印兩張,等兩分鐘,才能再影印。但是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就愣是耐心地影印到了凌晨五點,把整理好的卷宗拿給我。
這時我想起韋爾奇從塑膠廠來到華爾街的感觸。韋爾奇當時感慨道,在他的通用製造業集團裡,如果一間企業出了問題,其他企業的老總必然會解囊相助,幫助同伴渡過危機;而在華爾街,公司出了問題,所有的員工都說不知道,但是年終獎金不能少一分;某一個同事出了問題,其他的人全都落井下石。當然北京律師界看來永遠趕不上美國華爾街那麼壞了,不過在濰坊遇到娃哈哈這樣樸實忠誠的員工,我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