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兩國調兵遣將,互相震懾的時候,夏州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誘敵深入,打其後勤,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戰爭準備。接到授命的党項八氏部落紛紛開始遷徙,堅壁清野,以應敵軍。西夏州城則加固城防,屯集糧草,同時對大量人、物進行戰略轉移。
河西城池少而草原多,部落遷徙十分迅速,要做到堅壁清野非常容易,寒冬一來,大雪遍地,各部落一是,正是斥候之郊,非耕牧之所;轉戰之地,非耕桑之邑。宋軍十萬餘眾,浩浩蕩蕩而來,若不能迅速攻克夏州,其後勤壓力馬上就會凸現出來。
潘美久經戰陣,對後勤鞠重的重要豈有不知之理,可是如今夏軍潰敗,正絡繹撤出橫山,逃向夏州一帶,常言道兵敗如山倒,此時正是奮起餘勇退窮寇的時候,哪有時間再來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致坐失戰機,讓楊浩有時間集結亂兵,重新整編,站穩腳跟後,拉開架勢在千里雪原上層層設防。
何況遼國的態度曖昧不明…,戰機稍縱即逝,官家一次強似一次的催促更不是他所能承受的壓力,因此潘美只能選擇迅速挺進,窮追敵寇,他本想留下監軍王繼恩負責照料後勤,可是眼看大勝在即,那可是滅其國擒其君的無上功勞,王繼恩哪肯留在後方,執意要與他一起挺進夏州城下,潘美無奈,便留下了兩員穗健老練的心腹將領專司負責輜重,這才匆匆上路。
夏國為撤退的軍隊提供了大量的馬匹,因此退速甚快,宋軍銜尾急追,兩條腿終究趕不上四條腿的速度。不過夏軍退得毫無章法,已很難對潘美的進攻形成有效的抵抗,一路追下去,接近夏州外圍的時候,夏軍才開始組織起了一些像樣的阻擊和偷襲,潘美明白對方的目的所在,所以不為所動,一俟擊退敵兵絕不追擊,只認準了一個夏州。
夏州是夏國的都城,它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一座城池那麼簡單,不管是夏國皇帝被擒,亦或是夏國都城失陷,都不是剛剛立國的夏國所能承受的失敗,楊浩不能離開夏州,夏州插翅難飛,他的目標自然只有一個夏州,擒賊先擒王的道理他豈能不懂。
潘美的大軍趕到鐵冶務時,才算是遇上了自橫山失陷後夏州軍真正意義上的抵抗,這是挺進夏州的門戶,一處堅固的堡壘,攻下鐵冶務,他便能直達夏州城下,潘美立即在鐵冶務關隘之外紮下十里連營,各軍輪番出戰,開始日以繼夜一刻不停地攻打這座要塞。
與此同時,潘美還命令後方加緊向前線運輸糧草,並且集中麟府兩州和宋軍中的工匠,開始製造攻城器械。宋軍是猝襲麟府得手的,潘美更是一路急行軍,輕裝從汴梁趕來,所以並未準備沉重的軍械,一到麟府他就投入了橫山爭奪戰,軍匠們大多承擔的是建造兵營和橫山各處要塞的堡壘任務,此時才得以騰出手來製造巨型攻城器械。
儘管有最熟練的工匠和充足的材料,第一批軍械製造出來也需要最少半個月的時間,再運至夏州城下耗時更長,不過夏州是跑不了的,先打到夏州城下,把它圍困起來,楊浩這個短命皇帝嘛,他自然可以慢慢地消遣。
此時,夏州遷往興州的最後一批物資和人員正吞緊急地集結之中。其實楊浩早已有意把他的政治中心設在興州,興州就是歷史上的西夏國都城興慶府,西夏立國時還沒打下河西諸州呢,那時夏州的重要政治作用更甚於現在的夏州,然而李元昊還是頂住了重重壓力,把國都從夏州遷到了興州,這裡邊自然是極重要原因的。
正如楊浩在銀州對文武重臣們所言,興州的地理位置特別好,依賀蘭山傍黃河水,周圍不是天塹雄關,就是大阜大城,又緊挨著產出最多的糧食基地攤糧城,而且是在整個河西地區的中心位置,這個地方適合做一國都城,西夏州距宋國太近,一旦橫山失守,宋軍數日可至,軍事上大不妥全,而且由於夏川附近沙漠化日趨嚴重,從自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