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可以入城,大家點燈籠,放花炮,吃湯圓,歡樂通宵,讓火神君以為人間車水馬龍是已經起了大火,就不會再來生事了。天子很中意這萬民同樂的消災辦法,欣然應允。宮女元宵的父母在這個特殊的夜晚得以進城與女兒相會。見民眾一夜狂歡帶來翌日平安,天子大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辦燈會。宮女元宵有了盼頭,每年精心研製湯圓等待那個幸福的夜晚與父母相見,把親情思念揉進那甜美的湯圓,由於她做的湯圓最出眾,後來的湯圓就用她的名字命名,叫做元宵。 。。
歲時節令與中華養生(2)
上元節還被稱為中國的第一個情人節。古代女性養在深閨,很少有機會到戶外活動,元宵燈會才子雲集,年輕男女藉此佳期可以相遇見面,留下不少浪漫故事,有詩為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詩意固然很美好,但細細思量,古代社會對女性的禁錮太多,以至於一次元宵燈會的戶外活動機會,也被非常珍惜,上元節因此而有另外一種習俗,那就是婦女“走百病”。女性在這一天相邀,過拱橋,轉牆角,專走那平日難得一去的地方,吐納空氣,舒活筋骨,丟掉一年的鬱悶淤阻,換回一個神清氣爽。過節保健,也是中國節文化的一種特色。
學學古人過春節——桃符屠蘇保安康
說到春節,人們總會想起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可謂是中華第一節,這一天,歲月送舊,衣著換新,家家喜慶,人人歡樂。幾千年來,人們延續了對新春到來的喜悅和歡愉,美酒佳餚,互相祝福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從王安石的詩裡可以看出,古人過春節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就是祈求平安和健康,詩裡說到的桃符、屠蘇,就是古人的保健措施。
桃符,就是桃木製作的門符。在我們今天看來,它是一種裝飾藝術品,但在古代,卻是一種具有實用性的神靈異物。據東漢一本名為《風俗通義》古籍記載:“《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鬱,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入,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這段話裡記載的是,上古時代有一對兄弟,名字分別叫做荼、鬱,居住在海度朔山的桃樹下,監視山洞裡各種鬼怪。見到胡作非為的鬼怪,就用芒葦編成的繩索捆住,拿去喂老虎。後來縣官就在臘月的除夕夜,將桃樹下捉鬼的兄弟和吃鬼的老虎畫在門外,藉此驅除為害之妖孽。這以做法被傳播開來,效仿的人多了,慢慢被簡化為用桃木寫上捉鬼兄弟的姓名掛在門上。再後來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就改用紅紙代替桃木,兄弟姓名也慢慢被吉祥的對仗句式取代,成了今天豐富多彩的新春門聯。桃符驅鬼,在今天看來並沒有實際意義。但我們不要忘記這個習俗是產生於遠古,那時候別說無線電、網際網路,就是紙喇叭都沒有,甚至文字數量都遠沒有今天這麼多,需要民眾共同遵守的習俗,只能採取鄉規民約的方式,貼門符是那個時代最能“發動群眾”的方式。試想,家家戶戶都懸掛昭示正義的桃符,對那些想要假託鬼神為害鄉鄰的不軌之徒還是有很大震懾作用的。再說古人並非只用這種寄託理想的方式驅邪,還有能發生實際效應的保健屠蘇酒呢。
屠蘇,是一種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