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中,朱翊鈞正在翻看西北送來的奏本。
內閣首輔申時行、兵部尚書梁夢龍,二人應召前來,以備垂詢。
“寧夏致仕的副總兵哱拜造反,已經被三邊總督魏學曾、寧夏總兵李如松等人平定。”
“據魏學曾等人的描述,寧夏巡撫黨馨,欺壓士兵,這才導致軍中有不少人願意跟隨哱拜謀逆。且在平定叛亂中,黨馨畏畏縮縮,膽小懦弱。”
“平叛有功的將士,兵部照例封賞。黨馨這個寧夏巡撫,免職吧。”
申時行躬身問道:“皇上,寧夏是邊陲重地,近來西北局勢愈發嚴峻,免去黨馨的官職後,該當由何人巡撫寧夏,還請皇上示下。”
朱翊鈞心中早就有了合適人選,“西寧兵備副朱正色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
“皇上,寧夏總兵李如松目無尊上,頂撞上官,三邊總督魏學曾與寧夏巡撫黨馨皆上疏彈劾,照例,是不是先將李如松調往他處,以免在當地引起更大的衝突。”
李如松是皇帝的愛將,他與巡撫起衝突不是一次兩次了,之前在宣府總兵任上就和宣府巡撫許守謙差點沒打起來。
跋扈歸跋扈,可李如松也是真的能打。
申時行知道皇帝會有意維護李如松,而李如松確實是員猛將,能打仗,若是就此棄之不用,著實是可惜。
李如松與三邊總督魏學曾與寧夏巡撫黨馨都不和,雖然黨馨已經被免去官職,可魏學曾還在。避免擴大失態,趁早把李如松調走。
作為文官來講,申時行肯定是不待見李如松這麼跋扈的武將。可從朝廷層面來說,李如松是個人才,不能不用。
所以,申時行就採取了老辦法,和稀泥。既然李如松在寧夏待不下去了,乾脆,挪地方吧。大明朝那麼大,找個地方安置李如松還是不成問題的。
明朝總體而言,是文貴武輕,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武將就會對文官俯首低耳,唯命是從。
李如松是一個例子。
除了李如松之外,尤繼先也跟文官叫過板。
尤繼先擔任薊州總兵時,和薊遼總督蹇達因夷丁一事起了衝突。尤繼先雖然只是個總兵,但面對薊遼總督蹇達一點都不打怵,直接叫板。
薊州總兵、薊遼總督,這兩個人的駐地離京師都很近,有什麼公文送到朝廷很方便。於是乎,這兩個人都紛紛向朝廷上疏,彈劾對方。
結果就是,尤繼先調走,換了個地方,繼續擔任總兵。
到了明末,這種現象就更常見了。
典型的就是左良玉,先坑死了三邊總督傅宗龍,又坑死了繼任的三邊總督汪喬年。最後的朱仙鎮之戰,更是先行撤退。
當然,也是因為左良玉手裡有兵,所以他才能避免被問罪。
崇禎皇帝殺的文武官員很多,這也是他被人所詬病的重要原因。
不過,崇禎皇帝確實是有種近乎癲狂冷酷的狀態,他對手下的那些文武官員不怎麼信任,只要是出了事,能按律治死罪的,絕不留活口。
但是,崇禎皇帝殺的那些大臣,除了極少數之外,因為其中確實有死的冤枉的。其餘的絕大多數,哪個不是透過正當程式殺的?哪個不是有實打實的罪名殺的?
總督、巡撫、總兵,這種級別的官員,是皇帝隨隨便便就能殺的嗎?
袁崇煥,是審了八個月才定的罪。
八個月的時間,袁崇煥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早就查的乾乾淨淨了。
還有兵部尚書陳新甲,傳言他是因為議和的事情敗露,崇禎皇帝為了甩鍋才處死他的。
陳新甲的罪名,可不是議和,而是:賣總副鎮金銀累鉅萬,陷遼城四,陷腹城七十二,陷親藩七。
最終,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