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朝鮮國王李昖,很平庸的一個人,他不願意與日本引發紛爭,他便派人出使日本,以探虛實。
等到使臣回來後,得到的是兩份截然不同的結果。
正使黃允吉說,倭寇就是想動兵。
副使金誠一說,黃允吉是胡說八道,倭寇就沒想怎麼著。
這倆人一同出使日本,但探查出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原因也簡單,黃允吉是西人黨,金誠一是東人黨。
此時,李氏朝鮮東人黨勢大,那麼西人黨帶回來的訊息自然就不重要。所以,朝鮮就認為倭寇沒想怎麼著。
現在,朝鮮朝堂上爭論的是,要不要把倭寇將要進攻大明的訊息,報告給大明。
西人黨認為,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這麼大的事,應該稟報給大明。
東人黨反對,如果把事情稟報給大明,到時候倭寇沒來,怎麼辦?
再說了,要是把事情稟報給大明,那麼大明會不會懷疑我們私下裡與倭寇有所勾結?到時候大明揪住這件事不放怎麼辦?
最終,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朝鮮方面決定,應該要將事情稟報給大明,但不能全都稟告給大明,而且不能說實話。
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這麼大的事情,要是不稟告大明,到時候大明問罪下來,朝鮮吃罪不起。
朝鮮吉日本很近,從南邊下海,不用坐船,遊都游到對馬去。日本要打的是大明,朝鮮雖然是大明的藩屬國,但朝鮮離日本太近,沒必要受無妄之災。
況且,日本要想進攻大明,必然走海路,對朝鮮沒有多大威脅。
如果將事情全都稟告大明,大明說不定會懷疑朝鮮與日本有所勾結,同時還會得罪日本,兩頭不討好的事,不能幹。
於是乎,朝鮮人想出一個好主意,就說是從日本逃回來的朝鮮百姓帶回來的訊息,倭寇有進攻大明的企圖。
至於日本派遣使者前來朝鮮,朝鮮又派使者前去日本,雙方進行了正式的會晤並遞交了國書,這些事情,通通沒有,通通不能稟告給大明。
這樣一來,將事情稟報給了大明,但訊息的來源是從日本逃回來的朝鮮百姓,不是正規途徑來的,準不準的不敢保證,反正作為大明的藩屬國,朝鮮的義務是盡到了。
如此,還不會得罪日本。
在朝鮮國王李昖的拍板下,朝鮮決定按例,在年關之際派遣使臣前往大明,並且李昖還特意叮囑派去的使臣,進入遼東後,要打探訊息。
如果大明沒有得到倭寇將要進攻的訊息,那就不要稟告了。如果大明得到了倭寇將要進攻的訊息,那你們再稟告。
日本將要進攻大明,不僅通知了朝鮮,還通知了琉球。
琉球直接就將事情稟報給了大明,反觀朝鮮,一言難盡。
李氏朝鮮的這種騷操作,不僅在朝鮮之役前就有,在朝鮮之役的整個作戰過程中,更是多的數不清。
朝鮮之役中,如果不是朝鮮人一直在拖後腿,明軍絕不至於打的那麼艱難。
殊不知,朝鮮的一幫大聰明商議出這個精妙絕倫的計策時,此刻的大明,早就懷疑朝鮮與倭寇有所勾結,朝堂上下,早已不再信任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