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但他那緊張的神色與額間滲出的細密汗珠足以說明這個過程是如何的吃力。
最後一筆完成後,葉易安方才長長的吐出一口氣,“三年多未曾繪符,終究是手生了”
黃色符紙上豔紅硃砂繪成的既不是丹青,也不是墨書,而是一些古怪線條的集合,這些線條非直非曲,盤繞扭結在一起,組成的圖案既象某種古拙的文字,又象意義繁複的畫卷。
身處茅舍之中看著這張新鮮出爐的離火符,葉易安的思緒自然飄飛到了數年之前師父葉天問第一次給他講解白符籙術法時的情景,甚至就連那些話都清晰可記: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中有云:‘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仙隨符攝召下降’,符法之根本乃是人借天地自然五行之力為我所用,所謂‘思存天神與己神合一,而以書符通其郵’,單憑一張雲篆所畫符紙就想借用天地五行之力,符法怎會如此簡單?每一道符用出,腳下要有與之相配合的步罡踏斗之法、手上要有與之配合的指訣、口中還有符文需要念誦,只有這四者結合一處,再以丹力驅動,才能真正發揮出符法之威力。符法不同,與之相配合的步法,指訣,雲文與符圖又自不同,譬如我剛才用上清符時手上用的是天綱訣,用安山符時又換作地靈訣就是這個道理”
記憶中的畫面一幅幅展開,恍然間似乎又見到師父指著符籙上古古怪怪的線條問他:“你看此物象什麼?”
“初看象畫,近看象字,若總體看去卻象民間所說的‘鬼畫符’”
聞言,師父笑了笑未予置評,片刻後又指著筆下的線條道:“仔細看,它究竟象什麼?”。
這次葉易安靜下心來凝神細看,慢慢感覺這些原本看上去平平無奇的線條中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流暢,每一筆的曲折流動都是如此自然,恍若這些線條本身自有生命,只是引著筆墨順其自然流動記錄而已。
看著紙上曲折流繞的線條,那一刻葉易安腦海中不期然浮現出日日所見的山澗、雲海,澗流中清澈的山泉緣山勢自然而下,恰如雲海中片片白雲或卷或舒,一切出乎自然天成而又無比和諧,腦海中福至心靈,他口中也自然道:“這線條倒象山間澗流,白雲舒捲!”。
“倒有三分靈氣!我現在所繪的正是雲文”,葉天問看了看緊盯著符紙的葉易安,臉上淺淺一笑遞過手中毫筆道:“你來試試!”。
聞言,葉易安也沒客氣,接過毫筆模仿著師父繪就的符文點畫了起來。他尚算聰慧,此時做起這等三歲小兒初學字時的事來,自以為該是輕鬆無比。
孰知事實卻是大謬不然,從第一筆下去就不順,自此筆筆都不順,整個臨摹下來,只覺氣窒胸悶,只有說不出的難受,如此狀態之下,他著力繪成的雲文真是拙劣不堪,摹本與師父範本之間的差距實不可以道里計。
拿起自己臨摹出的雲文,師父看了看後但只一笑未置可否,只是他這淡淡的一笑倒讓性子裡好強的葉易安紅了臉,“這雲文有什麼用?”
“雲文系脫胎於天地雲氣之象。許多極有見識的修行界前輩都猜度它與我們現在口中所說、筆下所寫的文字並無二致,其實質應也是一種語言。丹道之術,歸根溯源在於借天地自然之力為我所用,而行符者與天地自然溝通的法門便是雲文。符籙道士所用符籙及口中所念符文皆是以雲文而成。簡而言之,它是符籙修士借用天地之力的靈媒,是術法的根基。可惜……”
見師父臉上突然顯現出一種極度遺憾的神情,葉易安追問著,“可惜什麼?”
“可惜雲文的真意早已失傳,縱然千餘年來想要揭曉其奧秘的修士可謂代不乏人,但成就依然有限,其間還有許多訛誤。天問,天問,嘿!我真想問問這古奧艱深的雲文究竟成於何人?成於何時?裡面又蘊藏著什麼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