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可持續發展,但淨福利增長的“純發展”速度將會不斷減緩。
上述問題僅僅是發展和發展中的財富或社會福利核算問題的冰山一角,但它足以說明發展及發展核算問題的難度。很多專家、學者對經濟增長和發展理論及其核算問題進行了幾十年的探討,到現在很多基本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四 理論探索的新進展:《幸福經濟學》
令人欣慰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主流經濟學者開始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問題,有關經濟增長的環境與社會效應的理論與評估研究成果不斷增加。成立於1992年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在資源、能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對策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2005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設立了“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工作組。著名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專家馬克·安尼爾斯基教授作為工作組外方專家,與工作組中方組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李劍閣教授,課題組執行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教授等合作,開展對政府業績考核評價、經濟增長與環境評估對策研究。結合承擔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研究課題期間在中國獲得的啟發,馬克·安尼爾斯基教授出版了《幸福經濟學》這部著作。
他以橫溢的才華和帶有魅力的語言,從財富、價值、經濟、競爭、資本、貨幣、真實財富、幸福、生命資本、生態資本、金融資本、人造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等這些今天我們以為很熟知的常用專業詞彙的原始語義開始,深入淺出地帶我們遍歷古希臘文明、古代以色列經濟倫理學、中國的“小康”中庸哲學、歐洲中世紀的中庸時代,從盧卡·帕喬利建立會計學,再到威廉·格瑞德喚醒資本主義的靈魂,開啟道德經濟之路,最後到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對和諧社會與真實財富的嚮往,並建立真實財富模型,試圖用以指導資本主義走向人性化、道德化、生態化,透過真實財富模型來進行國民幸福核算和評估。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作者相信,只要信奉原始感覺,迴歸人類善良本性,我們就能夠創造一個和諧、幸福、可持續發展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以一個人佔有物質財富的多寡來評價其是否成功和幸福,而是以是否實現了人類之間的愛,是否實現了家庭、鄰里、社群、城市、國家的和諧,是否使自然生態和環境得到保護等來評價我們的幸福。我們體會到,作者的血液裡流淌著一種熱情和信仰,雖然這種信仰有些理想化,但我們能夠感受到他的真誠。作者引用了萊亞德的憂鬱:人類大致上已經征服了自然,但是他們還必須征服自己。因為創造幸福比創造財富更困難。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序一(5)
安尼爾斯基教授提出了一個真實財富概念和模型,包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自然資本、人造資本、金融資本五個資本子模組,把所有與人類幸福相關的因素考慮在內,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和將產生良好感受的因素經過定量後計為正面因素,把消耗自然資源與環境在內的使人類財富減少的因素經過定量後計為負面因素,對所有因素進行綜合整合以後形成“淨財富”,或稱為真實財富,在對真實財富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形成真實發展指數(GPI),並用其來表徵幸福指數。
作者的信念正是來自於他運用 “真實進步指數”對美國以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評價結果:1960~1999年,加拿大艾伯塔省的GDP平均每年增加,而考慮其他更全面因素的GPI(真實進步指數)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