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知青點三個名額,已經是趙大山照顧了。
當然,不去交公糧也不代表就沒事了。
收完麥子,還能種一波糧食,剩下的人還需要加緊把地種上這波農忙才算是結束。
也就是這個時候,李弘文才明白,為什麼剛來的時候,分的糧食裡有那麼多的紅薯了。
種的這波糧食裡,紅薯因為產量高,基本上村裡大部分的地都種了紅薯,用村民的話說,離了紅薯沒法活,一年就靠紅薯活命呢。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紅薯的畝產能達到三千到五千斤,其他糧食都沒有這麼高的產量。
當然,其他糧食也不是不種,玉米什麼,村裡也種了一些,只是相對於紅薯,面積要小的多。
相對於緊張的搶收,種地就輕鬆多了。
或許是經歷過了前段時間的勞苦,知青們再種地的時候,心情也變得好了起來。
周成背成了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新來的男知青也背起了王安石的船泊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還...”
女知青也有人唱起了知青之歌,還有唱起了戲的,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而在交完公糧後,就到了村裡分麥子的時候。
這個時候村裡會給每家按壯勞力人頭,先分五十斤的小麥,剩餘的會在秋收統一計算工分統一再分。
分糧絕對是讓人興奮的,村裡不管男女老幼,都早早的等在了大隊門前。
靠山屯不算大村子,人口也就在四百多人的樣子,平時感覺不出來,這一全擠到大隊門前,還挺壯觀。
村裡分糧是先分村民,最後再分知青,所以雖然到了,但是一幫知青在老知青提示下,也沒往前面擠,都在外面看著前面的村民一個個分糧。
人口多的人家,有六七個壯勞力的,一次能三四百斤小麥,這是最讓人羨慕的,村民們也會討論著誰誰誰家就是人口興旺,看人家每回分的糧食有多多什麼的。
而人口少的,只到分到一百來斤,雖然沒人在這個時候說什麼,但是會不自覺得覺得自家不夠硬氣。
分糧是需要自己帶袋子的,所以在喊到誰家名字,誰家就會開心的提著袋子擠到前面去。
記分員趙石柱週會計趙大山還有村裡年歲大的,會在前面核實這家幾個壯勞力,能分多少糧,然後把成袋的糧食倒進自家帶的袋子裡,統一進行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