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座上賓,依舊像之前在烏蘭赫勒時一樣開始在達拉部“支教”。
頭一件事便是改進了海水製鹽的方法。
最初遷徙到海邊的達拉部族人發現海水的鹹味,嘗試著用它來煮熟食物,在煮沸的過程中偶然得到了鹽粒,從此就有了“煮鹽法”,慷慨的海洋也造就出達拉赫勒人信仰中的“海神”。
而比起需要大量燃料的煮鹽法,利用太陽能和風力的曬鹽法無疑更方便且經濟高效。
只需要在沿海平坦的灘塗建造一個個方形的鹽池,由上到下逐個挖低,上下池之間留有閘門,落差讓鹽水可以逐級向下流淌;灘池周圍要挖溝渠儲水,向海的一面建溝堤,開“潮溝”直通到大海引潮水入溝。
這時候就要用到水車,從儲潮的溝渠中將海水先引到最高處的池子裡,蒸發一日後再將最高池中的海水流入第二級鹽池,第三日又放入第三級灘池,逐日蒸發濃縮後,最後一級池底飽和的滷水引入結晶池,持續暴曬便可以得到液晶態的粗鹽。
這樣做出的粗鹽已經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若要再精製細鹽,就按謝晏曾教過烏蘭部的方法即可。
海水曬鹽留下的母液,又叫做苦鹵,還可以用在冶煉中,洗滌鐵礦石以去除雜質、提高鐵的品質,或是用於冷卻銅塊,保證銅的質量和表面光滑度。
不僅如此,苦鹵中的氯離子能氧化廢水中的有機物、殺菌消毒,吸收廢氣裡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應用場景非常廣泛,正是大煉焦炭和鋼鐵還準備燒玻璃的謝晏所需要的好寶貝。
巧的是達拉部的工匠們已經做出了簡易的水排,原是因為使者自出使坦格里赫勒歸來後,將所見所聞都回稟給老首領,首領下令命匠人苦心研究,最終得到了此物。
不過他們做這東西並非為了取水,而是想要取代船槳為船隻提供動力,把這種“槳輪”裝在船的舷側和尾部,以腳踏的方式便可驅動,雖還做不到完全“自動”,卻也極大的節省了船員的體力。
謝晏見過後不禁再次感嘆,只是遠遠看過一眼就能做到如此地步,還能觸類旁通,古人的智慧果然不可小覷。
工人們拿著謝晏給的圖紙開始選地挖溝渠、開灘池,負責造船的長老則向他虔誠請教,應該如何改進船隻。
如今的達拉赫勒除了獨木舟與小型的捕魚船外,最大的戰船已能做到近二十米長,用傳統的槳或新式的槳輪制動,上有固定的風帆作為輔助動力,船身長而寬,船頭狹小,適合近海航行。
謝晏曾經玩過帆船運動,對風帆的原理倒是略知一二。
氣流經過風帆產生的升力和側向力可以推動船隻前行,原始的固定帆只能接受順風,逆風時就很難航行。
若改成活動帆,再多加幾幅帆面,用繩索來控制升降和受風面的朝向,便能在任何時候揚帆起航了。
至於槳輪,還可以進一步改良,做成“螺旋槳”。
螺旋槳的優勢在於能夠透過改變葉片的角度,也就是“螺距角”來改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