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好萊塢的製作費用。就按照國內的特效製作來算,他的心理價位是在30萬到50萬之間。
畢竟這段戲只需要模擬出來高樓大廈,以及段毅宏被辛小豐拉著的時候,樓下的車水馬龍而已。
其實還是很簡單的。
只是區區一個背景而已。
而到製作階段,雖然許鑫不管這件事,但薛勇、李海平他們會先進行專案的招標。
把這個專案發出去後,自然而然就會有特效公司過來投標。
就跟做工程一樣。在不考慮關係、人情這些因素,把標書拿到了手裡後,那就先看公司資質。
哪個公司價格便宜,哪個公司資歷雄厚,那就直接入選。
入選之後……面談唄。
如果沒有“回扣”這種說法,那導演覺得50萬的價格合理,我為導演省錢,45萬你能不能做?
不能做,那就下一家唄。
你瞧。
這就是特效公司的市場流程。
它並非是按秒、按幀數來收費,而是專案打包。
《烈日灼心》專案,1分17秒。50萬,整體打包給你。
而如果是那種諸如《畫皮》、《白蛇傳說》之類的奇幻電影,可能一個公司吃不下來,那麼就會找多家公司一起合作。
但無論是多少公司合作,這個專案的預算就擺在這。
我不管你賠錢還是賺錢,總之,我把錢給你,你按照我的要求來做出來效果就行。
你以為這就完了?
別急。
還是《烈》舉例。
這1分17秒的特效,比如是10個工資一萬五的特效師花了一個月,用了20臺電腦特效渲染出來的。
這20臺伺服器級別的電腦電費,一個月不眠不休的渲染,少說得一萬塊吧?
電腦軟體的費用,就按照一臺一個月500的成本來算,這也是一萬塊。
10個員工呢。
十五萬。
成本目前是十七萬。
這還不算場地房租、模型設計等等成本。
拿到許鑫面前……許鑫要是覺得滿意,那這一單就賺了。可如果不滿意呢?比如哪裡需要修改、比如視覺營造上面的高低差他不滿意……
這並非是許鑫挑剔,而是一定會出現的情況。
任何一個專案,其實都是一個甲方與乙方相互溝通的過程。
只不過,電腦特效的溝通,是要以成品來算。不拿到成品,誰也看不出來到底行不行。
許鑫不滿意,那就更改。
溝通花了三天,兩天重新設計,十天渲染。
這又半個月過去了。
成本直接被抬高到了25萬。
滿意麼?
好。
這回滿意了。
完美的賺到了剩下的25萬。
在不考慮上稅的前提下,如果公司裡的業務運轉良好,很快有下一個專案,那還好。可如果有空窗期,那麼這25萬你仍然要支付員工工資、房租、軟體費用等等……
而這些還是最理想的方式。
實際情況是1分17秒的片子,用20臺電腦一個月渲染完成?
那種五毛特效的片子,保底團隊人數都要在30人以上。
所以,做特效看似專案金額大,實際上利潤真的低到不行。
員工和電腦裝置、軟體這些,再加上時間成本要吃掉整個專案利潤的百分之90以上,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而王斯聰聽到了許鑫的話後,應了一聲:
“對,很低。這也是為什麼謝霆峰不想弄了的原因。他09年就在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