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4部分

法》的時候,會將普選寫入其中。英國當然變著法子找麻煩,就改掉了結果。這也使得1988年並未實現直選,而推遲到了1991年。

總之這些都是在本位面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了,諮委會兩大責任,一是與中央政府確立基本法,二是與中央和市民協商,創制香港政制。

立法院選舉上,與後世香港其實沒有什麼差距,主要分地區直選和功能界別兩部分,直選由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新界西五大選區共選出30個席次,功能界別則在工商、勞工、教育、法律、醫療等28個功能界別中,選出30個席次,共組成60人的立法會。

雖然不是全普選,但一半的直選名額還是很給力了。甚至一些良心還沒有完全壞死的泛民主派,也稱讚這是香港民主的重大進步。一些民主人士還表示,對於第一屆特區立法會選舉表示期待。

出現爭議比較多的部分則在特首產生上。一些大佬在研究後世香港政治之後,認為行政和立法兩個部分即便是都為親建制派,但缺乏統合行動力,屢屢出錯。所以他授意中央代表,提議了一個責任內閣制,最高行政長官由立法會進行選舉,這樣議會多數黨就能夠推選出自己的領袖作為特首,特首產生後補選一名議員進入立法會。但實際操作中很可能出現沒有絕對多數黨,那就需要政黨聯盟協商產生一位特首,各種各樣的麻煩也會隨之而來。

責任內閣制的好處就是立法和行政會保持一定的統一步調,對於政策推廣和執行有好處,缺點是出了問題全黨都要背黑鍋,小黨執政的話也容易造成信任危機。

另外就是透過一個所謂“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間接選舉特首了,這就是原本位面中的模式,相對保守了些,實際就是中央透過自己任命的選舉委員會,控制特首選舉,勁兒達到控制香港政局的手段了。這樣不是不行,但是隨著時代發展肯定會被慢慢取代。而且極容易梳理中央和本地港人之間的信任與關係。

諮委會中也有人提出直接進行特首普選,但中央的聲音對於這麼激進的模式還是不太支援的,所以特首普選應該是最不可能出現的體制了。

最終還是平太宗的政治智慧給了這個爭議性的問題一個各方都算滿意的答案:雙選舉制。

特首選舉和立法院選舉採用類似的模式,都進行五大選舉直選以及功能界別選舉,採取一種高度近似普選的方式,選舉最高行政長官。直選自然沒什麼好說,貓膩在功能界別上。直選的選票中央基本上沒有什麼控制力,但功能界別基本上全都是要仰中央鼻息的,包括工會、文化界、體育界、工商業等選票,28個功能界別可以搞的小動作就很多了。基本上這些選票能夠控制不少,雖然做不到像選舉委員會那樣全面控制,但最起碼有個兜底,而且明面上程序正義不受影響。

諮委會的一番努力還是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也罕見地兩面討好。左派欣喜於為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正名,泛民主派摩拳擦掌企圖在一個新的民主體制下有所作為。港人自覺手中選票突然價值大漲,順帶覺得自己地位提高,也對於英國人的黯然離去沒了什麼留戀。只剩下一群不開眼的帶路黨和香蕉人患得患失,仍舊抓著各種有的沒的不放,只是沒人理這些傢伙們,更不樂意讓他們破壞一片和諧氛圍。

諮委會在四月份正式確定了香港政治體制以後,有政治企圖心的政客和想當政客的人們開始了大規模的串聯和宣傳活動,幾乎是數日之間,香港出現了幾十個黨派,紛紛劍指七月份的第一次選舉。雖然雙選舉制特首與立法會分開了,但實際沒有政黨之助,也不太可能穩定特首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