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幕是鸚鵡螺號沿途遇見的海難事故中的一個。自鸚鵡螺號在交通比較頻繁的海域航行以來,我們常常遇見已被海水腐爛了的遇難船隻的殘骸,在更深的水層還能看到已經鏽蝕了的大炮、炮彈、鐵錨、鐵鏈和其他許多鐵器。
我們一直乘著鸚鵡螺號航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十二月十一日,我們望見了土阿莫土群島。這個舊名叫布幹維爾的「危險群島」,呈東南偏東—西北偏西走向,位於南緯13度30分—32度50分與西經125度30分—151度30分之間,從杜西島到拉扎雷夫島,連綿500法裡。群島面積為370平方法裡,由60多組島嶼組成,其中包括法國強制託管的岡比埃群島。這些島嶼全是珊瑚石灰質島。在珊瑚蟲的作用下,地面不斷緩緩上升,有朝一日,這些島嶼會連成一片。然後,這些新島嶼會跟鄰近的群島連線起來。這樣,從紐西蘭和新喀裡多尼亞島到馬克薩斯群島將連成第五大洲。
那天,我在尼摩艇長跟前闡述了這一假說。他冷冷地回答說:
「地球所需要的不是新大陸,而是新人!」
說來也巧,鸚鵡螺號正好是朝著這個群島中最奇特的一個島嶼——克萊蒙—託內爾島駛去。這個海島是在一八二二年由密涅瓦號輪貝爾船長發現的。這樣,我就可以研究構成這一帶太平洋島嶼的石珊瑚群島。
石珊瑚——請不要與普通珊瑚混淆,石珊瑚的骨骼組織外表覆蓋著一層石灰質硬殼。它的骨骼構造的變化驅使我的導師、著名的米爾恩·愛德華茲先生把它們分成五部分。這些分泌珊瑚骨的微小生物,數以十億計地生活在細胞中。正是它們分泌的石灰質沉澱物形成了岩礁、暗礁、小島和島嶼。這裡,它們形成了一個圓環,中央圍著一個礁湖或小內湖,其邊緣缺口使之與大海相通。那裡,它們築成一道道類似於新喀裡多尼亞島和土阿莫土群島沿岸的礁石屏障。在別處,比如留尼旺島和模里西斯島,它們築起了陡峭似高牆的岸礁;岸礁的外側就是深不可測的大海。
僅僅距離克萊蒙—託內爾島幾鏈地遠,沿著島嶼陡峭的海岸,我欣賞著這些微生物「勞動者」所完成的宏偉工程,內心發出由衷的讚嘆。這些懸崖峭壁是被命名為多孔珊瑚、細孔珊瑚、星珊瑚和腦形珊瑚之類的石珊瑚的傑作。這類珊瑚蟲專門在波濤洶湧的海洋表層生息繁衍。因此,它們是從上層開始它們的水下建築的,在分泌物的支撐下逐漸往下深入。至少,達爾文的學說是這樣解釋珊瑚島的形成的。在我看來,他的學說,比起那種把距離海面幾英尺的山頂或火山峰說成是珊瑚蟲造礁基礎的理論,要來得高明。
我能夠非常接近地觀察這些奇特的懸崖峭壁,因為與它們垂直平行,探測器可以測到300多米深,鸚鵡螺號的電燈光照得這些晶瑩閃爍的石灰質峭壁閃閃發光。
龔賽伊問我,這麼巨大的懸崖峭壁需要多長時間堆積而成。我回答他說,學者們認為,一個世紀只能堆積八分之一英寸。我的回答令他驚訝不已。
「這麼說,要形成這些高牆,」他問我說,「需要……」
—「192000年,我的朋友,這大大延長了聖經所說的天數。此外,煤的形成,也就是說,洪荒時期被淹沒的森林的礦化,需要比這長得多的時間。不過,我要補充一點,聖經裡說的一天其實是指一個時代,而不是兩次日出之間的間隙,因為按照聖經上說的,太陽並非起始於創世這一天。」
鸚鵡螺號重新浮到海面上以後,這個海拔很低、被綠化覆蓋的克萊蒙—託內爾島的全貌被盡收眼底。島上的珊瑚石顯然因風化作用而變成了沃土。某一天,一粒種子被颶風從鄰近陸地上捲起飄落在石灰岩風化層上,這裡覆蓋著已經腐爛的海魚和海草,成為肥沃的原始土壤。一個椰子隨波逐流,漂泊到了新形成的島嶼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