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2部分

大國家”幻想時,美國正面對著蔣介石統治中的中國既不統一,也不民主,更談不上強大的問題。就在羅斯福拼命樹立蔣介石國際地位時,中國的國內國共兩大黨的危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然而,由於美蔣戰略關係的確立,使美國與蔣介石政權的關係逐漸失去了可供選擇的餘地。羅斯福認為:蔣介石雖然有缺點,但卻不能取代他;而**方面則控制著許多地區並集合著一批願意抗日的愛國者。因此,美國的對華政策應是維持蔣介石的領導地位,透過民主的方式推動國共聯合,在中國實現蔣介石領導下的統一。

自1944年10月,美國政府召回了對蔣介石政府失去信心,同時又對**延安政權寄予較大希望的美國駐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中印緬美國空軍總司令、中印空運補給司令史迪威上將,而改派美國前陸軍部部長赫爾利少將赴華後,情況又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那就是在對待中國**問題上。在羅斯福眼中,赫爾利是忠實於他的好老頭。1944年9月,羅任命赫為總統私人代表赴華,不久又任命他為駐華大使,全權代表總統推動上述對華政策。

可惜的是,赫爾利在執行羅斯福的調整後的對華政策時,可以說並沒有完全忠實於羅斯福,他過多地偏向了蔣介石,赫氏一到中國的第二天,就對蔣介石表示,總統給他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國民政府的鞏固和擁護您做中國的領袖”。隨後,一方面推動國共接觸,企圖找到一個“以**交出軍隊”為條件,給其。

“合法”地位的途徑。另一方面,則堅決反對向國民黨以外的軍事集團提供美援,赫爾利的赴華,使美國在華的主要工作目標,變得遙遙無期了。

赫爾利在1944年12月24日致美國國務卿的電報中明確提到自己來華的目的是:

(一)防止國民政府崩潰:(二)支援蔣介石任共和國總統和軍隊統帥;(三)協調委員長與美軍指揮官的關係;(四)促進中國戰爭物資的生產和防止經濟崩潰;(五)為打敗日本統一所有中**隊。

赫爾利的赴華說明美國的對華政策的重點已放在支援蔣介石來統一中國的軍事力量上了。此種人事更迭,實際上反映了美國對華政策由太平洋戰爭初期的積極加強中國抗戰力量而轉變為扶蔣**政策,或者用一些美國人自己的話說扶蔣抑共政策。

赫爾利於1945年4月2日還發表宣告明確宣稱:“美國只同蔣介石合作,不同**合作。”隨著中國抗戰勝利的到來,美國所持的這一對華政策不但沒有收斂,反而進一步加劇。

日本的如此迅速投降,美國人也根本沒有料及。面對突如其來的戰後中國局勢,對杜魯門是一個措手不及。而赫爾利則採取“授蔣內戰”的政策,認為大力加強國民黨,支援蔣介石,才有利於中國的統一和避免內戰。**會因為蔣介石力量的增強而避免與國民黨打仗。

顯然,赫爾利的舉動與美國對華的主要目標是不完全一致的。

1945年10月20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就宣稱:美國將繼續與中國合作解決其種種問題,鼓勵並協助其發展為統一、強大、合作與民主之國家。

11月19日,美國《生活》雜誌發表題為《中國:什麼是和平的代價?》,內稱:

“美國應全力支援國民政府,協助中國完成統一獨立……….,’第二天,美國紐約《太陽報》刊載了赫爾利對《生活》雜誌社論的評論文章,在這一評論中赫爾利再次重申了全力支援國民政府的立場。

在對蔣介石政權援助方面,美國政府並沒有因為抗日戰爭的結束而停滯。翻開美國援助蔣介石的日程表,對於美國援蔣**的既定政策就一目瞭然了。

在軍援方面:8月28日美國政府送給國民黨政府租借艦艇8艘,是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