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和?這是一個難以啟齒的問題。
要知道,以前每次大英帝國都有藉口,比如沒有使盡全力,比如距離太遠補給跟不上,在比如黃巖島海戰時是被偷襲的。如果堂堂正正的打一架,輸的一定是中華帝國。
然而這一次卻沒有藉口了,大英帝國出動了幾乎全部的海上力量,結果還是敗了,被人打出翔來了。
本傑明有種想要自殺的衝動,可是那群議會成員們不允許他自殺,必須作為替罪羊出來接受英國人民的鞭撻和謾罵。
外面越演越烈的示威遊行迫使議會迅速作出了決定,讓本傑明引咎辭職,並向國民道歉。吸引國民的仇恨。
原本就臨近大選,既然英國海軍打了敗仗,那麼發動這場戰爭的本傑明政府下臺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於是,本傑明於次日公開向英國民眾道歉。然後解散又自由派組建的內閣,自己引咎辭職。
按照議會自由派和保守派達成的秘密協議,提前舉行大選。
毫無疑問,保守派抨擊自由派挑起中英戰爭招致慘敗。在英國國民的謾罵聲中,自由派接連選舉失敗,沒有民眾給自由派投票。這令保守派取得了所有地方選舉勝利,最後推出索爾茲伯裡擔任首相候選人。
索爾茲伯裡向英國國民表示,將立即結束戰爭,改善跟中華帝國的關係,提高英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選舉題目迅速得到了英國人民的支援。
由於是戰爭期間,這一次的英國大選進度非常快,前後僅僅五天時間就完成了所有手續,索爾茲伯裡成為英國新首相,保守派組建內閣開始執政。
這是絕無僅有的效率,連英國人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
不過英國人已經受不了了,此時的英國物價瘋漲,違鈔嚴重擾亂了英國貨幣系統,令英國老百姓苦不堪言。海軍的慘敗,更是讓英國民眾產生恐慌,擔心中華帝國下一秒就打到英國本土。有孩子在英國海軍服役的家庭,更是要求必須儘快結束戰爭,讓他們的孩子活著回來。
在這種厭戰恐戰的大氛圍下,新成立的索爾政府第一時間透過法國進行調節,向中華帝國發出求和請求。
只是,這一次中華帝國並沒有立即答覆,這讓英國人頓時緊張了起來。
前幾次中英戰爭,只要英國提出求和請求,中華帝國基本上很快就做出回應,同意和平結束戰爭。那時候中華帝國的軍事實力要比英國弱很多,尤其是海上力量差距懸殊。中華帝國國內急需要時間來進行經濟建設,不能被打斷,一旦英國海軍傾巢而來,在中華帝國沿海各大城市和工業區進行襲擾,那對於中華帝國來說是最可怕的後果,所以當英國人主動求和時,中華帝國立即同意了。
但這一次不同了,中華帝國國內的經濟建設已經形成了規模,英國海軍被阻止在關島之外的太平洋上,無法靠近中華帝國本土工業區,也就不用擔心國內經濟發展被戰爭打斷了,沿海各大城市和工業區也不用擔心被英國海軍襲擊和破壞,西疆、琉球和庫頁島的戰鬥雖然進行著,但也原理中華帝國工業區,中華帝國神策軍足以擋住陸地上的敵人,所以也不擔心了。
這種情況下,中華帝國自然不會著急結束戰爭了,反正比拼國力的話,中華帝國的經濟總量壓倒英國、工業產能壓倒英國,海軍又贏了索羅門群島海戰的勝利,太平洋戰場將由中華帝**主導,一切都對英國不利,拖延的越久,英國損失越慘重,而中華帝國將得到更多的好處。
此時,英國海軍在索羅門群島海戰中慘敗的訊息早已經傳遍了全世界,那些被中華帝國海軍打得狼狽逃跑的英軍戰艦回到澳洲、新加坡和印度之後,也將戰敗的恐慌傳播給了當地的英軍,造成當地英軍同樣陷入恐慌情緒之中。
隨後中華帝國高調宣佈進入戰略大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