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本人的,也有那些反對他的君子的。道不同雖不相與謀,卻並不意味著要阻撓要掣肘。
“此為君子之爭也,當為後世之範。”果然,在群臣靜下之後,趙與莒為鄭清之與耶律楚材地爭執做了定論。
有了天子這定論,其餘原本要極言激諫反對耶律楚材之策的大臣便要三思了。此時若毫無風度地去大罵耶律楚材,甚至於伏闕請斬之以謝天下,結果都是把自己推到剛愎狹隘地境地中去,故此,他們地反對雖然還是激烈,卻未曾群起而攻,連說話反駁的機會都不留給耶律楚材。
比起他們,耶律楚材準備甚為充分,他不僅有完整地如何推行這三項募錢之策的步驟。而且還有大串大串經過調查得來的資料,這些資料的說服力是無庸置疑的,到得後來,對於是否推行這三策,眾人的意見達到了高度一致,那便是這三策利大於弊,理當試行。還存在爭議的,便是推行這三策中如何儘可能避免或控制其自身地弊端。這次博雅樓的小朝會,算是開了一次先河。自此之後。大宋朝會時無謂的義氣之爭少了,所謂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天子喜歡有風度和氣度的大臣,那麼大臣當中絕大多數便會注意自己的風度與氣度。崔與之私下裡曾對趙與莒說道,若是包拯還在如今朝堂之上,那麼他很快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原因便是他太沒有風度。
耶律楚材最後是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博雅樓,此次政策之爭,他不僅展示了自己的機智和辯才,同樣也展示了上佳的風度。他原本就儀表堂堂,言談舉止都可謂風度翩翩,故此群臣對他都是讚譽有加。有些與他關係比較親近的,甚至在出了皇宮之後向他小聲道賀,他也不曾自滿得意,表現得謙遜有禮。
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不出現意外地話,耶律楚材將成為大宋政壇上的一顆新星。而他自己對此泰然自若,趙與莒早在將他外放之前便曾和他有言,他對自己將來的前途看得非常透徹,他知道自己最重要的還是做出實事,積累起勳績與聲望。
炎黃三年十二月十日,就在大宋百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原地區的大戰時,《大宋時代週刊》等刊載了耶律楚材撰寫的三策文章,這篇文章當時並未引起太多的關注,因為這個時候,小道訊息中已經有傳言,金國連派了十二位使南來請和。
修改加入:歷史類月票爭奪真是激烈……昨晚被大夥送上第六名,還沒有坐熱傾刻間又被趕了下來。維持了四個月每天八千字以上的更新,給諸位看官帶來了一些閱讀地歡樂,再忙地情況下也不曾中斷……憑著這些苦勞,本月的最後兩天,懇求有月票地看官用月票支援本書,象這次這樣離分類前六如此近的機會,以後不知還有沒有。)
注1:包拯曾極言進諫,當時天子為仁宗,二人都固執己見,爭執中包拯不知不覺甚至登上擺放御座的臺階,口水都噴了仁宗皇帝一臉,仁宗皇帝最終無奈地聽從了他。因為某個閻王殿和焚化部的緣故,電視裡到處都是奴才辮子戲,有人就以為古代皇帝都是滿酋胡虜那樣的奴隸主了。( )
二八七、天下板蕩忠臣死
“砰!”
一個精細的瓷瓶被扔在磚面上,價值過五十貫的瓷瓶立刻粉身碎骨,而跪在地上的宮女內侍都瑟瑟抖,沒有一個人敢大聲說話。
前線戰事不利,金主完顏守緒連著十餘日都肝火旺盛,杖死了四個服侍他的內侍和宮女,摔了二十多個瓷器,打翻了六張桌子。他原本以明君自詡,待下向來算是寬厚,這段時間裡實際是鬱悶得不行,方有這般舉動。
先是伊喇布哈,接著是武仙,分別在青龍堡與徐州吃了大敗仗,攻取徐州,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