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來遊說的公孫丁等人代替衛國國君背書,確認衛獻公的保證。但這些遊說者自己都不放心衛獻公的信用,他們不敢保證衛獻公真的能兌現諾言……
最後,寧喜密書致與子鮮(公子鮮、衛獻公的弟弟,當時陪伴衛獻公逃亡),道出了他的顧慮。子鮮接到信後,立刻將寧喜所慮轉述給了衛獻公,獻公立馬對子鮮說:“寡人復國,全憑寧氏,倘能復位,必不相欺,吾弟必為寡人一行,勸說寧喜同意。”
然而,衛獻公是出了名的沒信用,他的弟弟子鮮也怕衛獻公歸國後反悔,讓自己失信於寧喜,所以面有難色,一時猶豫不決。見到子鮮遲疑不決,衛獻公又對他說道:“寡人避居於外國,手裡什麼也沒有,包括政權。若我能返國,能重新主持祭祀,衛國祖先的祭祀就能延續到我的子孫後代,吾願足矣,豈可食言,以累吾弟耶?”子鮮迫不得已,就答應了衛獻公,但遲遲不想動身,一來二去,衛獻公回國的事情耽擱下來……
中原三個大國都出現公卿架空君主的預兆,在這場波及世界的權力鬥爭中,趙武顯得很悠閒,他甚至沒有回到晉國國都,一心待在黃河南岸,整理他的領地。正如古代圍棋下法一樣,古人下圍棋都要從中央開始落子,從邊角落子被稱為“不正”、“奇詭”、“偏頗”等等。在春秋人一片“中央決定論”下,趙武不回國在朝堂培植勢力,而從邊角下手取勢,佔領實空的做法,似乎不符合這時代的主旋律。故此,無論趙武在外怎麼折騰,霸道的範匄不以為然,反而對趙武的忍讓迴避態度頗為欣賞。在這場權力調整中,範匄也特地對三家聯盟留了點情份……
趙氏有多年的墾荒經驗,此外,趙氏還有許多功勳武士需要獎賞。因為趙氏在黃河南岸的新領地相當於一塊飛地,所以趙武這次絲毫未吝嗇獎賞,他只留下黃河南岸幾片巨大的原始森林沒有封賞出去,其餘的土地以十里為一個獎賞單位,武士們只要有一點拿得出的功勞,趙武全給他們封賞了新領。趙氏全體武士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只一年的時間,上千位領主一起動作,黃河南岸出現了大大小小千餘座封建城堡。
為了串聯這些城堡,趙武動用十萬奴隸整修了黃河南岸的道路。同時,為了保證新領主們能夠自給自足,他還沿著河大肆興修水利,讓原本肥沃的黃河下游平原成為趙氏另一座糧倉。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趙氏的武士已經在這裡紮下根來。而且看狀況,他們已經立足於此地,微微出現了點擴張慾望。
這年冬,範匄召集附屬國重新盟誓,大大提高了附屬國繳納的徵稅份額,屬國苦不堪言……
第一百七十六章 螳臂擋車
在這次盟會中,唯一的亮點是鄭國年幼的政治家子產。他陪鄭伯到晉國送禮,交納徵稅。範匄太忙沒顧上及時接見,於是子產藉機發作,派人把國賓館的牆全拆了。範匄以晉平公的名義派人照會鄭國,表示抗議,反而被子產一頓搶白。
大意是說:咱們千里迢迢到晉國來進貢土特產,您卻遲遲不接見,咱們不能及時表忠心,心裡這個急呀!東西實在太多(暗諷範匄所要的徵稅實在是貪無止境),要是不拆牆,就沒地方放財禮了,這罪過不是更大嗎?
範匄這位五十多歲的老人被十多歲的子產訓斥的跟孫子似的。他滿臉羞愧,不得不取消了輕慢態度,用正式的隆重禮節招待了鄭國使臣。而後在子產的逼迫下,減輕了鄭國的徵稅額度……
這場盟會趙武沒有參加,當盟會結束的時候,趙武正在黃河岸邊四處巡視。看著領地豐收的景況,趙武心滿意足。他悠悠閒閒的跟身邊的齊策交流:“範匄還算識相,我雖然沒有到場,但該我享受的徵稅額度,他一個不落送給我了……”
齊策正在目眩神移的仰望著黃河河面上新出現的一座大橋。戰國時代,為了溝通黃河兩岸,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