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情形。

()

如果說怕人數太多而“限量進呈”,那麼,以李承乾的嫡長子身份,肯定每次都少不了他的份兒,也就是說,他認識建成,元吉兒子們的機會要比自己的弟弟們多得多。。李世民一次殺十侄,他的其餘兒子對此不見得有什麼感觸,李承乾就難說了,聰明的小孩往往都是敏感的。

不管怎麼說,據史料記載,在太宗皇帝剛登位時,對這個嫡長子還是很寵愛的,毫無異議的立了他當皇太子。還有一個事實應該注意,就是李世民當皇帝的頭三年間,他們一家都住在東宮,而不是皇帝正宮太極宮,這時候李承乾應該還是經常能夠見到父母的,而且那時父母雖然忙於國務,心情尚好,對孩子們也應該比從前受壓抑那些年和藹很多,或許在李承乾的一生中,這三年是享受親情最濃厚的時候。

貞觀三年李淵遷居大安宮,讓出房子來給兒子住。父母走了,那些沒成年的小弟弟,小妹妹也跟著走了,十一歲的李承乾跟一大堆僕役屬官什麼的留在了東宮。從此之後,他要見父母得事先預約,要見兄弟姐妹,或者等到侍宴開party的時候,或者,就得冒著“結交諸王”罪名掉落的風險,派人專門“傳”他們進來。他當然是沒有朋友的,他的世界簡單而涇渭分明,祖父、父親和母親是他的“君”,是他要叩頭的物件,其他人,是他的“臣”,是要向他叩頭的。東宮的官員和師傅們,都是父母為他精心挑選的正直長者,每天正襟危坐滿口仁義道德,相比之下,倒是那些侍從太監,還有李元昌這種人,要有趣好玩得多,十幾歲的小男孩,你能責備他貪玩好動嗎?更何況他身上還有他父親的基因。

變化都不是一朝一夕一時一事所能完成的,貞觀前期的李承乾,杜睿在史書上看到他名字的幾件事如下:

貞觀四年七月,李承乾十一歲,這年前太子少保李綱升為太子少師,於是順筆提到李世民父子對李綱是如此敬重,說李綱每到東宮,李承乾都親自叩拜,李承乾每次升堂處理事務,李世民都命房玄齡和李綱陪坐。

(插一句:李綱這人絕對是個“太子剋星”,他明明是朝野皆知無人不敬的大忠臣,也因此受三代皇帝信任,前後輔佐過二朝三代太子,結果楊勇、李建成、李承乾無一例外地全都被廢被殺。假如到高宗朝他還活著,假如作者是李治,是說什麼都不敢讓他再去教育太子了,有時候命運這個東西還真是不服不行)

貞觀五年,李承乾十二歲,禮部官員上書,認為應該在二月份為皇太子行冠禮。皇帝李世民因為二月份是農忙時節,怕擾了農時,命令改為十月。

貞觀六年,李承乾十三歲,十月份李世民外出巡視回京後,到大安宮當孝子,服侍太上皇一天,最後又要親自給父親扶輦,李淵不準,命令孫兒承乾代替。

從字面上看,這時候的李承乾應該還是聰明又聽話的好少年。然而到了貞觀七年,就傳出了李世民聽說承乾“好嬉戲,頗虧禮法”的訊息,於是賞賜東宮官員于志寧、孔穎達,要他們對皇太子加強規劃和勸諫,並說出了“我十八歲尚在民間,知道民間疾苦,即位以來尤有過失,皇太子生於深宮不明世事,不犯錯才怪”這樣一針見血的話,這比那些將太子變壞歸於他的“天性”“天意”的說法可要高明多了!

嬉戲歸嬉戲,到了貞觀九年李淵駕崩的時候,守喪的李世民還是很信任的讓十六歲的承乾代他處理政務。發現這孩子幹得不錯後,以後又多次讓他監國。猜想一下,這段時間就是史書上說的“及長,好聲色,慢遊無度,然懼太宗知之,不敢見其跡。每臨朝視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