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漢撫諸胡,而有五胡亂華,可見一味仁德王道,根本無法徹底解決邊患,唯有王霸並行,方才能一勞永逸。”

“王霸並行!?”李承乾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都是如何成為一個仁君,像杜睿這樣教他行霸道的還是頭一次聽到,“不知這王道與霸道又和分別。。”

()好看的txt電子書

杜睿道:“所謂王道,便是行聖人之言,以王者的氣度去包容,對待他人,治理國家,孟子認為‘王道’是實行仁政的根本,只有實行‘王道’才能四海歸一。其實不然,王道和霸道是緊密相連的,二者相輔相成,不能獨立存在。王道即為仁政之道,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霸道即為爭霸之道,君主憑藉武力,刑法,權勢進行統治。在下認為王道為霸道奠定基礎,霸道為王道提供條件。而單純以為只實行王道或霸道就能使天下大治,卻是偏頗了。‘王道’誕生於社會穩定時期,‘霸道’則在社會動盪中孕育而生。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社會動盪,戰國後期形成七雄割據的局面,分裂混戰了幾百年的華夏大地上終於出現了些許統一的氣息,而唯一能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便是秦國了,倘若秦國此時奉行王道,大施仁政,會有這麼快的一統天下的局面嗎?不會,可能天下還會混戰幾百年。原因何在?如若秦不東出,那麼秦國與六國間則始終處於相對平衡,他們之間會互相蠶食,戰爭不斷,統一大業遙遙無期。王道和霸道均產生和作用與特定的歷史環境,正如蕭何所言:用一般的將軍,漢王只能立足漢中自保,如欲爭天下,則非韓信不能。同樣,若果戰國後期秦奉王道棄霸道,則七國只能安邦,不能定國。在動亂年代,若把霸道比作鴻鵠之志,那麼王道就有些鼠目寸光了。當然不能否認王道,但如果一味奉王道為真理,為不可動搖的思想準則,卻也不行,魯國,武王弟周公的封地,也是大興禮義仁政的國家,可最後的結果呢?還不是被齊楚兩國步步蠶食而亡國嗎?秦末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最後劉邦,項羽逐鹿中原,其實他們也是恪守王道之人,但紛亂的天下形勢迫使他們造反自保,他們追尋了霸道,統一天下之道。縱然如此,卻也不能一味的追逐霸道,霸道因動亂而生,因統一和平而滅,只要和平永駐,霸道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終有王道大行天下。縱觀華夏史,歷朝歷代無不在統一後廣施德政,贏得民心,否則那會有如此眾多的盛世王朝呢?王道與霸道因天時而生,又因天時而滅,但不論推行王道還是霸道,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每種思想的產生都在特定的環境之下,離開了這個環境,他必須被拋棄或是滅亡,而不能透過改良這種思想來使它延長統治壽命,所以應當於王道,霸道之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當一種思想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後,應果斷離開他,迎接更具生命力、活力的新思潮。此所謂王霸皆施,概而論之,以今日言,當內王而外霸,於內安撫百姓,休養生息,使民以安,於外開疆拓土,武力征服,使諸夷皆懼,此所謂長久之道。”

兩人一直聊到傍晚,杜睿留李承乾在府中用過飯,李承乾才告辭離去,回到宮中,他便迫不及待的將今日所得對太宗講了。

太宗聽了,不禁沉吟道:“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衰;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內王而外霸!此子當真好心思!”

太宗皇帝聽了杜睿對李承乾所說話的話,便已然猜到杜睿猜出了他們這對天家父子的身份,不禁笑了起來。

李承乾見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