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因此,我說它不僅僅是一件事情,它是勞力、物力、原材料,更是時間。當你處於起步階段時,時間就是一切。作為初創企業,入市時機是僅次於現金的重要因素。如果這些資源觸手可及,你就比較容易做出決策。……這就是你作為初創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一種迅速決斷、迅速行動、迅速變化的文化氛圍。……你只有親自在這兒工作過,才能真正意識到矽谷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多麼與眾不同。”

在比較了諸多指標和案例之後,《矽谷優勢》總結道:“矽谷持續的優勢來自多種因素,而遠不是任何個人或單個公司。更確切地說,矽谷的優勢來自其整體環境——創新與創業精神的棲息地。這個棲息地隨時間自我發展,隨著一代又一代新興企業與新技術的成長而成長。”

換句話說,矽谷成功的最根本秘密就是這樣一種適宜於創新與創業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新型企業得到最大限度的呵護,無論資源還是資本,無論機制還是文化,都讓這些新型中小型企業如魚得水,最終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從失敗到成功。

矽谷是這些科技創新企業的育嬰室和幼兒園。矽谷,就是一個大孵化器!因為,所謂孵化器,就是指透過提供一系列新創企業發展所需的管理和資源網路支援,幫助新創企業成長和發展,使其具備自生能力,最終能夠獨自應對來自市場的風險。實踐證明,在缺乏扶植的條件下新創企業成活率很低,而在孵化器中成活率則能提高到80%以上。

在方興東等人看來,今天中關村科技中心地位的失落也正是由於對草根群體,對高科技創新群體關注的缺失,是這種孵化文化的缺失。

中關村並不是沒有孵化器,凌志軍在清華創業園中看到的就是一幅生動的孵化器圖景……

“當時我來到雙清路上,在清華創業園A座302房看到一個場面,有如新世界的混沌初開。這間屋子裝著38家公司,每家公司只不過佔有其中一個方格,由一張簡易電腦檯和一把轉椅組成,和大公司裡那種員工座位沒有什麼差別,只不過,在通常鑲嵌員工姓名的那些地方,貼著公司名稱,一律由普通道林紙列印而成,凌亂一片,讓我想起滿天繁星。電腦檯後面坐著的那些人個個年輕,他們是老闆,也是會計,還是自己公司唯一的員工。只要花500塊錢,就能在這裡坐一個月,而他們在這裡的時間通常不會超過半年。很多人失敗了,但總會有人成長起來,擴大隊伍,搬到樓上。那裡有單間辦公室,沿著走廊排列,是為他們這些人準備的。室內空間略大,可以擺下四五張桌子,門外掛著一塊公司招牌。站在走廊裡,可以看到兩排公司匾牌分列左右,筆直地伸到盡頭。12個月,也許18個月之後,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也會垮臺,但必定有幾家會繼續成長,它們將搬到更大的寫字樓去,佔據整整一層。我對公司的創業景象並不生疏,可眼前這一切竟是聞所未聞。像微軟和聯想,它們都是擁有數萬員工的龐大公司,但是說老實話,它們都沒有‘A座302房’那樣讓我感到震撼。我看到智慧、激情、勇氣,看到壓力和不確定性,看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死亡和新生。”

或者方興東沒有看到這一情景,但更可能的是方興東們認為,單單清華創業園這樣一個小的孵化器無法代表整個中關村曾有過的那種創新氣息,那種曾經湧動在中關村的創業氣息已經無可挽回地失落了。不管這場爭論最後的結果如何,一個公認的觀點是,無論是矽谷,還是中關村,無論是高新區,還是一個城市,要想鼓勵創新,必須先打造適合創新的土壤。這種創新的土壤不僅包括硬體,更包括制度、文化等軟環境。

這個看似直白的道理真正操作起來卻並不那麼不言自明。

。 想看書來

孵化器之困(1)

只有真正創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