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得手的原因。所以最關鍵的問題,是要認識到他本來就是那種人。
第二個問題,拯救他的目的是什麼?造福社會、維護世界和平、讓更多的女人免於同樣的命運?不不不,其實不是這樣,而是為了滿足拯救與自我拯救的心理,實現自我價值的證明。但從心理醫生要告訴求助者,證明自我價值,不必透過這種方式。
第三個問題,為什麼不和那些不需要拯救的男人交往?最簡單的原因,就是他們吸引不了她,滿足不了內心深處的拯救欲、控制慾和安全感。潛意識中缺乏自信,認為自己得不到正常的尊重與肯定。
第四個問題,只要認真答前三個問題,其實已經有答案了。
也許有人又了,假如拯救成功了,比如沙按照關茵的希望改邪歸正了,那麼兩人的關係就完美了嗎?其實未必,這往往會進入另一種情境,可能導致另外兩個問題。
首先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關係並不穩定,兩人之間的位置是不平衡的,拯救者會對被拯救者擁有一種道德優勢。
假如遇到什麼其他的矛盾,哪怕是很正常的矛盾,拯救者往往就會:“你曾經有那麼多缺點,我都原諒了你,還幫你改正了,你怎麼就不能好好對我、聽我的話呢?事實已經證明,你應該全聽我的!我是這麼優秀,這麼善良,是我拯救了你。”
這種情況多了,久而久之就會積累出更大的矛盾,然後又進入下一個迴圈你自己已經改了,其實是在欺騙我,其實你並沒有改好。想當初你就是這麼騙我的,比如某年某月進入了翻舊賬的模式。
拯救者不是不介意被拯救者曾經的缺點,其實很介意,因為沒有這些,就證明不了其自我價值。
其次拯救欲往往也伴隨著控制慾。拯救者將對方的改變,視為自己的價值證明,難以接受對方再脫離自己的控制,對方違反自己的意願往往就被視為背叛,這也是導致很多矛盾的根源。
這種控制慾源自於安全感需求,否則拯救者就會感到內心不安,重新到潛意識中缺乏自信的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講,拯救的成功就是寬容的結束。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被拯救者往往也會感到困惑,我明明已經告別了過去,按你的要求選擇了新的生活,為何你的態度又變得那麼挑剔呢,甚至不再像以前那樣寬容?
有這兩種情況的存在,很多時候難以判斷被拯救者是否已做出了滿意的改變,假如根本就沒有改變,那就更不用了。如何從心理上解決這個問題,要從一開始就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心態,瞭解對方究竟是什麼人。
今天的求助者不是沙,而是關茵,所以丁齊只能分析關茵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他最後道:“這種拯救與自我拯救的矛盾心態,可能與成長經歷有關,要麼父母特別嚴厲,要麼父母毫不關心。”
關茵愣了半天,也不知聽進去多少,此刻才點頭道:“丁老師的太對了,我父親對我很嚴厲,而母親根本就不關心我,看來我是這兩種情況兼而有之。”
丁齊把紙和筆都拿了來,將紙翻到了背面,一邊寫一邊道:“既然已經意識到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心態,並做出改變。幫助並使一個人改邪歸正,這並不是什麼錯,也是值得讚揚的品質,但它不合適與男女情感需求混淆。
把自己放在拯救者與控制者的位置,這是沒有必要的。你並不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就是一個普通人,在情感關係中對等的人。假如打破了這種對等關係,就會感到苦惱。我們先定幾個目標,你一條一條去實現,能做到哪一步,需要看你自己的努力。”
丁齊在紙的背面上寫的是另外幾個問題
一、他是什麼樣的人,他的缺點是不是我的錯?
二、和這樣一個人交往,我是被什麼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