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曾國藩,也始終感恩戴德,他自己曾經說過:“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從前歷佐諸帥,茫無指歸,至此如識指南針,獲益匪淺。”
但是曾李二人,性情又有截然不同的一面。曾國藩一生謹慎有餘而魄力不足,李鴻章則向來是作風明快,處事果決。每當曾國藩遇到大事猶豫再三之時,往往是李鴻章幾句話幫他拿定主意。咸豐十年的時候,由於江南大營移軍祁門和彈劾徽州守將李元度這兩件事情,師生二人產生了嚴重分歧,最終導致李鴻章憤而離營。而透過後來一系列的事實證明,從這時起李鴻章的戰略眼光及用人眼光,都已在曾國藩之上。
李鴻章這次出走,還是後來胡林翼、郭嵩燾等人勸說,再加上曾國藩的再三招請,才於第二年夏天重回湘軍。而從這時起,李鴻章就已經清醒的意識到,自己到了豐滿自己的羽翼、發展勢力的時候了,受命組建淮軍,渡江去了上海。李鴻章這人跟曾國藩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他的野心。而蕭然恰巧還知道一件鮮為人知的事情:歷史上的李鴻章,曾經差點當上了中國的第一任總統!
第一百七十一章 謀定(中)
歷史上,三十多年之後的公元1900,》:L犯安、慈禧兩宮太后倉皇出逃,杳無音訊。時東南無主,當地督撫有意效法美利堅,自組共和政府,推選李鴻章出任總統,而李鴻章也有意擔任,後來由於兩宮太后在西安出現,方才作罷。關於這一段歷史,後人亦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為畢竟是野史傳聞,究竟屬實與否已無從考證。不過在那個敏感的時期、有這樣敏感的傳聞,讓人很難相信僅僅是捕風捉影、空穴來風。
而李氏當時的政治野心,從另一些史料上也可窺一斑。八國聯軍進京時,李鴻章出任粵總督,與當時在廣州的孫中山,關係十分曖昧。孫中山一直希望能夠聯合李鴻章,實現兩廣獨立,並得到時任香港總督的英國人卜力的認同,極力斡旋於孫李之間,希望促成此事。此時的李鴻章已經出訪西方列國歸來,親身遊歷、親見親聞,讓他對西方社會制度產生由衷的讚歎,並在演講中一再大聲疾呼:“五洲列國,變法者興,因循者殆”,包括戌戌變法中也以“維新之同志”自居,充分表達了對西方制度的青睞。並且在變法失敗後,面對慈禧下達的捕殺康梁餘黨的詔令,他甚至說出“我決不做刀斧手”這樣逆跡昭然的話來。
正因為這一系列的事情,孫中山、卜力都對“孫李合作”,實現“兩廣獨立”而寄予厚望。而一向行事果決的李鴻章這一次卻是模稜兩可,態度曖昧,很難讓人相信他對清王朝、對慈禧老佛爺忠心不二,從來不曾有過越俎代庖的野心。而當朝廷一再詔令敦促李鴻章赴京城主持局面、代表朝廷與洋人議和,並開出了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個一把手交椅的價碼(李鴻章曾於1870年就國的幕府老大,把持政務二十五年之久,直到甲午戰爭失敗,才被解除官職,投置閒散),臨行之前,李鴻章曾經在所乘坐的平安號輪船上於港督卜力有過一番秘密談話,似乎讓某些謠言進一步地得到了印證。
當時李鴻章沒有任何鋪墊,開門見山的問卜力:義和團在北京攻擊外國領事館,如果各國公使被殺害的話。列強就可以合法的干預中國政局,如果是這樣的話,列強希望誰來當中國的皇帝?想了想又意猶未盡的加了一句:也許是個漢人?
李鴻章的直接,顯然是出乎卜力的意外,尤其是最後的那一句,更讓卜力感覺到了一種強烈地暗示。斟酌了半天,才回答說,列強“大概會徵詢他們所能找到的中國最強有力的人意見,看怎樣做最好”。而李鴻章微笑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