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5部分

,要過的橋也多。你所走過的,或許是搖曳著溫馨童年的外婆橋,或許是許仙白素貞重逢的西湖斷橋,又或許,是那車水馬龍下曲折蜿蜒的現代水泥立交橋。然而,土家人的生命裡最親最近的還是那一座座古樸的木質風雨涼橋。火龍坪龍河上屹立的,便是這樣有著濃濃民族韻味的多座風雨涼橋。”

“田總,怎麼說是多座?不就是四座嗎?”官軍平問道。

“這龍河還需要更進一步策劃,到時候肯定不會只是四座。最起碼也要有七座。”田理麥說道。

“那怎麼要七座?有什麼意思嗎?”官軍平又問道。

“農曆七月七日,鵲橋相會,最起碼七位仙女,每人有一座。”田理麥說道。

“田總,我記得是牛郎織女在銀河上‘鵲橋相會’。”覃鄧六此時說道。

“覃主任,旅遊不是歷史,更不是考古,它只是人們的一種體驗,不需要多麼嚴謹,只要靠得上就行。”田理麥說道。

覃鄧六點點頭,說道:

“田總,我們火龍坪上接川渝下通兩湖,過往客商,移貨易物,連通於此。火龍坪在以往是商賈雲集的一座古鎮,這龍河上如果要統計的話,真還不知道有多少座風雨涼。”

田理麥又感嘆道:

“初夏,是風雨涼橋最美的季節。從一座風雨橋向另外的桓亙在龍河上的幾座風雨橋望去,風雨涼橋似乎是平躺在潺潺綠水上,青山、龍河石、風雨涼橋倒影隨波光浮動。真是一幅山水畫呀!”

四座風雨涼橋橋面亭廊均為木樑式結構,上面三層樓閣式廊頂錯落有致。

第一層為人行通道,第二層廊頂的兩端兩條昂首欲飛的青龍仰望,龍嘴裡含著紅色的寶珠。廊亭正中是一座寶塔式的亭閣,樓簷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玲瓏有致。

登上石階,走上橋廊,均勻隔開的十二間橋廊兩側各設有坐凳,坐凳全為木質材料,供人休憩。閣樓正中間橫樑上有‘某年某月修建’的字樣,橋端兩頭有文人墨客龍飛鳳舞的題詞,橋之文化厚重濃郁可見一斑。

田理麥四人在橋上遇見了一位七旬老人,那位老人也是晨溪大寨的,都與田理麥等四人認識,那老人坐在橋上,見了田理麥他們站起來說道:

“這龍河上以往也有一座大型的風雨涼橋,涼橋有七個大型石頭橋墩落於龍河之中。”

七旬老人邊說邊用手指向遺留在龍河的橋墩。

七旬老人告訴田理等,當時譚、覃、王、羅四大家族帶頭造龍河風雨涼橋時,方圓十里的百姓都紛紛趕來支援以完成這座屬於他們的幸福之橋。連大巖埡口那邊的人也來了。

但是,在落後的建造條件下,造橋顯然是一項浩大而危險的工程。

村民們在上游開山鑿石造橋墩,再借助水力運至修橋的地方,那時沒有水泥,人們就只能用石灰和桐油,還有糯米漿子等和泥建橋。

簡陋方式造出的橋墩在百年後的今天,依舊巍然不動,穩紮在江中,雖然橋已被一場大水沖走。

當地人說,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槳和泥建橋,是修橋師傅‘封鎮’過的,不會有問題。

所謂的“封鎮”,就是當地的一種習俗,用以祭拜賦予當地人以智慧和意志的神靈!

千百年來,土家人就是用他們獨特的聰慧與堅韌進行著與自然的通匯!

七旬老人說,原先的風雨涼橋亭廊中段,有一個木質的神龕擺放在一側木柱間,據說是用來供神的。

古老的風雨涼橋承載著當地居民對風調雨順、幸福安康的祈盼。

然而,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有人砸壞了神像,空留一木盒擺放在此,願望通達神靈的路口因此被暫時阻斷……

七旬老人還依稀記得他們兒時隨大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