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邊衝來。塵土遮蔽之下一時看不清有多少人馬。
“鳴金”公孫瓚立即下令收兵,敵情不明,身陷前後夾攻之下,豈如兒戲。
隨著撤兵訊號發出,公孫瓚的軍士如同潮水般湧了回來,那速度比進攻時快了許多。
他這邊兵馬剛一退回,那隊騎兵便到了近前。公孫瓚都不用看旗號就知道這支騎軍是人家凌雲的人。因為對方剛一靠近,雨點般的箭矢就射將過來。這是凌雲大軍的招牌攻擊方式,他剛才已領教了一番。
大軍撤回之初,人馬混亂,軍心不穩,又遭到對方箭雨亂射,許多軍士中箭倒地。好容易公孫瓚控制住局面,令他的三千騎軍上馬迎敵,步軍隨後跟上。
那三千騎軍先前本來已經下馬跟在步軍後面攻城,因為位置靠後,進攻時沒有幾人傷亡,故而得以在第一時間撤了下來。他們得令後立即冒著箭雨向敵軍衝去,在付出了相當的傷亡後,他們終於靠近了凌雲的騎軍。
不料那隊騎軍並沒有與他們混戰的意思,他們剛一靠近,對方就邊放箭邊向後退去。公孫瓚怕對方有詐,擔心騎軍中伏,沒有讓他們前去追趕。
騎軍剛一撤回,凌雲的人馬又策馬轉了回來,繼續放箭襲擾。
無奈之下,公孫瓚只得令騎軍步軍再次上去衝殺,僅剩的兩千多弓箭手隨同騎軍一起禦敵。
這次公孫瓚一直將那支騎軍逼出了很遠才再次停住大軍。先前他已看清,凌雲的那支騎軍不過三千人左右,應該沒有太大的威脅。在追擊的時候,他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到了漁陽城上。他擔心城中的守軍出城與那支騎軍形成夾攻之勢。後來他放心了,漁陽城的守軍依然在城內防守,沒有出來一兵一卒。
倒是他沒放在心上的那支豈軍給他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在對方几次三番的侵襲之下,他這邊被射殺的軍士已達三千人之多。
當公孫範把這一傷亡數字報給他的時候,他幾欲抓狂,等那隊騎軍再次上來襲擾時,他令新補充的騎軍務必追上去與對方決一死戰。
騎軍得令後再次衝了上去,這次的情況與以往不同,對方放了一陣箭之後,不再繼續糾纏,而是快速向東方退去。
看看追軍要接近城牆了,公孫瓚的騎軍才停住,再往前他們就到了守城軍的射程之內了,他們可沒膽量靠近。
目送凌雲的騎軍進城後,公孫瓚的騎軍立刻迴轉城西歸隊。
倒不是凌雲的那隊騎軍怕了公孫瓚的人馬,而是他們所帶箭矢將盡,不便再與對方纏鬥。
這支騎軍的主將正是獷平的陳前,他率領的都是騎軍,比公孫瓚到得還要早。與展熊取得聯絡後,他率軍從東面轉到西方,在遠處埋伏著伺機行動。
而展熊接到凌雲的命令是讓他堅守住漁陽,除非情況極其特殊,否則不得主動出擊。當然這個特殊情況凌雲也給他做了界定,比如公孫瓚臨時起意攻打燕山大營,或者陳前的人馬被公孫瓚包圍。
這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展熊自然不敢違背凌雲的軍令。如今公孫瓚損失的人馬已經近萬,他這邊又來了三千援軍,兩邊的兵力基本持平,守住漁陽城更是沒有問題。
公孫瓚得知凌雲的騎兵進城之後,立即帶領殘軍撤出十里之外。
清點萬人馬之後,他感覺到一陣頭暈,只這麼一仗所帶大軍便折損了三成。這場仗太出乎的意料之外。
此時天色已經全黑,他坐在郊野的一塊大石上,望著漁陽城方向百思不得其解。
按理說漁陽城不應該有這麼多的兵馬,如果他所佔領的城池都有這麼多兵馬,至少他的總兵力得十萬以上。這絕對是不可能的!
那只有一種可能,除非凌雲把所有城池的兵馬都集中在了漁陽,才會出現現在的狀況。
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