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就好這一口。
卻說獻俘禮成之後,天子下詔,著內閣、部院大臣集議敘功。於是在次日,內閣大學士及六部、都察院堂官聚集在東朝房,議論封賞問題。
首先議論的是左都御史王越的封賞問題,這個意見比較統一。王大人久在邊塞功勞卓著,這次又指揮了一場數十年未有之大捷,雪了先皇北狩之國恨家仇,理當賜爵,所以擬定封為世襲威寧伯,紀念這場威寧海大捷。
然後就是出征官軍的封賞問題,這個也很好處置,按照大明典制辦理就是,或者功勞最重者再加一級也不為過。
但後面就是比較特殊的人了,叫各位大臣很是犯難。據奏,監軍汪太監有個孫姓侍女射殺了酋首,這功績到底該怎麼封賞,誰也說不準,大明朝廷沒封過女官員啊。
有人便提議道。若天子同意,不妨比照邊境蠻夷土司的女首領進行封賞。冠以夫人名號。雖然總覺得封賞一個未婚的小侍女為夫人怪怪的,但也只能暫時如此處置了。
最後一個便是方應物了。袞袞諸公大約都知道這個難辦,所以很有默契的放到了最後議論。
本來有大臣在心裡質疑,方應物這到底算不算功勞?存不存在虛報的情況?就算不是虛報,那麼說破天去,他無非就是提了個不知道靠譜不靠譜的建議而已,反正不用他負責任。
但是一想到方應物昨日差點被掐死的慘樣,又想起方應物殿試被黑掉一個狀元的委屈,再說方應物好像在內閣誥敕房功績簿上還掛著一兩件功勞,因而質疑的話就有點不好開口——佔了道德高點就有這好處。
有點情商的人都明白。若此時此刻出言否定方應物,那就有妒賢嫉能、打壓後進的嫌疑了,焦點只是聚集在到底如何酬功上面。
話說最近因為次輔劉珝的緣故,首輔萬安與劉吉走的略近,這次集議時,站得也近。當眾人議論紛紛時,萬首輔低聲對劉棉花問道:“祐之你究竟如何安排的?”
劉棉花正在沉思自己該如何就方應物的問題表態,這很敏感也很重要。冷不丁聽到萬首輔問話,他頓時頗為茫然。“有何安排?”
萬首輔輕哼一聲,“明人不說暗話,昨日獻俘禮上貴東床大出風頭,幕後之人非你其誰?”
劉吉無奈答道:“啊?閣揆有所誤會。那與我無關。”
萬安並不相信劉吉的回答,“不是閣下還有何人?還有誰能去做?還有誰能做得到?不願承認就罷了。”
劉棉花連連苦笑,“此事乃方應物自己做出來的。具體如何我也不得知。”
“說笑麼?那方清之的兒子怎麼會做出這種事?”萬安反問道。劉棉花登時滿腔悲憤,但又無從辯解。感到自己比竇娥還冤。
萬安頗有玩味的又問道:“此事非經過汪直或者王越不可,我只是想知道。你如何勾結此二人的?不妨說來共聞。”
劉棉花很苦惱,“我也想知道。。。。。。”萬首輔見劉棉花“嘴風甚嚴”,便不再多問,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抬頭聽起別人議論。
此時東朝房裡議論的很熱烈,雙方有點僵持不下。方應物如果是有職位的官員,那就很好辦,在原官職上升一級或者一品就是,這不會有任何爭議。
但問題在於方應物現在是觀政進士身份,並無正式官職在身,將來以什麼資格做官很不確定。諸公爭議更多的不是品級問題,而是資格問題,該不該給庶吉士資格。
有大臣認為,應該就地提拔為六品官階,然後隨便給他一個相應官職,這就可以了。
還有大臣認為,連蠻夷之人都喊出了宰輔之才,那朝廷也要表現出一些愛才的樣子,應該先獎勵一個庶吉士資格才是,然後再說品級問題。
又有大臣反駁道,翰林院何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