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都說什麼了?”
百歲立即笑了:“五叔說多爾袞有此下場就是咎由自取!還說他不恪守君臣之道,還說他飛揚跋扈,常常霸道地替世祖作決定,後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廢后之事,原因就在多爾袞身上,他說世祖選誰做皇后不是多爾袞能決定的,錯就錯在多爾袞替世祖拿主意。”
說到這裡百歲就發表自己的看法:“兒子覺得五叔說得挺荒謬的……世祖第一次封后恰恰是多爾袞忠心的地方,或許他粗暴沒講清楚,但是娶科爾沁的姑娘是沒錯的。”
滿蒙聯姻這條路子是沒錯的,要不然順治皇帝也不會在後來制定祖宗家法,讓皇室女和宗室女嫁到草原上。在順治大婚之前,滿蒙聯姻都已經展開,在中原沒徹底收服前,穩定蒙古是非常必要的。
就是沒有廢后,現實也也不會允許他娶一個滿蒙權貴出身的女孩,這是事實!
多爾袞甚至特意挑了順治舅舅家的女孩做皇后,這某種意義上就是加固順治的權力。這其中或許是多爾袞提出的人選不是科爾沁的貴女,其中可能有孝莊文皇后干預,但是結果是對順治有利。
弘暉聽了點頭,多爾袞或許做事霸道粗暴,但是他做事情的目的是維持順治的統治。之所以被順治記恨,無非是年輕的順治皇帝太幼稚了,就如康熙,鰲拜就必須除去嗎?
為什麼輔政大臣的下場大都不好,因為皇帝年輕幼稚不夠成熟的時候只會記恨這些大臣頂撞、規訓他們,一旦這些年輕的皇帝摸到了權力,第一件事就是殺了這些人,因為殺輔政大臣好處太多,可以出氣,可以立威,可以對朝局重新洗牌。
有些人或許在成熟後會後悔,但是大部分都不會後悔,他們只記住了這些人飛揚跋扈,只記住了這些人沒有對他們頂禮膜拜。不是所有皇帝都如康熙那樣在朝著戶部尚書伸手要國帑被拒絕後不記恨的。就算如康熙這樣意識到不對立即改的皇帝,終其一生也沒對殺鰲拜表示過別的情緒。
說到底,他們是皇帝,皇帝是不會錯的。
百歲將來是不是皇帝不好說,但是弘曆已經開始在他面前下蛆了。
這哪裡是說多爾袞,這是在說姑媽啊!
就貢獻而言,多爾袞和海棠是一樣的,都有開疆拓土和治理國家之功。同樣都是大權在握的人,甚至已經有了尾大不掉的趨勢。
是否尾大不掉,這要看皇帝的態度。
雍正不會對妹妹下手,弘暉也不會對姑媽下手,第三代皇帝就不好說了,如果第三代皇帝不是百歲,那麼必然要剪去勇王府的羽翼。
就算是百歲,有些人也在努力地影響他,在他性格沒形成前播下反目的種子,就等著新一天生根發芽。
弘暉倒不覺得孩子小有些話就要瞞著他,就說:“你五叔這事有目的啊,他哪裡是說睿親王,分明是影射勇親王。”
“啊?”百歲不理解:“可他和兒子說的明明是睿親王多爾袞啊!”
弘暉把手放在兒子的禿瓢上,笑著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