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人協商,態度一致。
5結束後,告訴孩子如果再犯類似錯誤,還會受到這種懲罰。
此外,還可以使用愛的剝奪法。這個年齡的孩子很怕媽媽和爸爸不喜歡他,不理他。如果孩子在某件事情上任性,沒完沒了地哭鬧,可以對他說:“我們不喜歡你這個樣子,或者說你這個樣子,使我們很生氣,如果你不停止,我們不願同你在一起。”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置之不理,一段時間後,孩子會自行停止。
這些都是“冷處理”的方法,要求父母首先要冷靜,防止過激的言行。
我的心受“傷”了
孩子的手劃破了,要及時處理傷口,心理的“傷口”同樣更要及時處理。
我問過一些父母,孩子的手指劃破流血了該怎麼辦?他們很快回答我:“不太嚴重的情況,我們會幫他處理,比如,用鹽水給傷口及時消毒,然後擦一些止血、消炎的藥物,再用紗布包紮起來。嚴重時,就要求助於醫生。”
這樣的回答很好。我又問:“孩子的心靈受了傷怎麼辦?”多數父母會顯出一臉茫然。首先是沒有處理心理問題的一般常識,因為心理健康的問題,畢竟是近幾年才在我們國家引起廣泛的關注,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遠不及生理衛生;其次是不明確什麼是心理的傷痛,因為那是無形的,內隱的,很難覺察和判斷。少數父母即使已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處理具體問題時也不得要領。
有一位母親曾給我講過她女兒的事情:“在孩子兩歲多的時候,我們帶她去南方旅行,在一個陰雨天,我們乘坐的計程車門沒有關嚴,孩子熟睡時,我沒抱緊她,中途剎車時,孩子突然從車門滑落在地,當時我們趕緊抱起她仔細檢查,並沒發現大的創傷,孩子哭了一會兒,就過去了,我們沒有特別在意。這件事情過了將近半年,我們才注意到孩子看到車就格外緊張,各種車她都不喜歡,包括玩具車,外出時她不喜歡坐車,有時看到車就哭鬧。”
這個小姑娘對於車的恐懼很可能來自於那次意外事故,她的父母當時沒有體察到她心理的創傷,做及時的處理,關於車的癥結一直存在於她的心裡。
還有一位母親有過這樣的經驗。孩子3歲多時,酷暑難熬,她第一次帶孩子到海濱避暑。孩子非常喜歡玩水,他們安頓好後,就到海邊散步。大概是下午三四點鐘,當時風浪很大,孩子初次見到大海,興奮無比,歡呼雀躍,在大人尚未察覺時他已衝進了海水裡,媽媽緊跟著衝過去,一個大浪打來,母子倆同時被打倒,幾經掙扎,喝了幾口海水終於脫險。母親談起這段經歷時,仍心有餘悸,可想而知孩子會受到怎樣的打擊。母親回憶,孩子被抱上岸時,一臉迷惑,不停地嘔吐,而且不停地說“我們回去吧”。他似乎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充滿熱情地投向大海的懷抱,卻受到如此的打擊。以往他在水中嬉戲,體驗到的是快樂,他一直嚮往大海,他以為大海意味著更多的水,更多的快樂。可是與大海初次接觸,他所感受到的卻是巨浪的迎頭痛擊,海水的苦澀難耐,這足以構成孩子對海水的恐懼。
母親意識到了孩子所受到的心理衝擊。她帶孩子暫時離開了海邊,到庭院裡觀看小動物,孩子的情緒慢慢好起來。吃完晚飯後,媽媽邀請了其他帶孩子的遊伴一同去海邊散步。他們先帶孩子們在礁石邊玩耍,坐在礁石上看遠處的漁船,孩子的心情很好,母親對孩子說,我們光腳去踩踩沙子吧,孩子同意了,她拉著孩子的手,在礁石邊僻靜的地方找到一小片離水很近的細沙,踩上去的感覺是柔柔的,滑溜溜的,她和孩子不停地在上面印出溼漉漉的腳印。母親有目的地慢慢把孩子引向水邊,她說“水裡的沙子更好玩”,並首先走進水裡,當孩子把腳伸到水裡時,母親說“海水是暖和的”,當有浪輕輕地過來時,又說“海水幫你洗腳丫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