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52頁

徐城煉油廠八十年代之後形成的煉化產能達到一百二十萬噸,雖然富餘,但差不多還是算跟兩省的原油開採量是配套的。

問題就出於江東省八十年代之後,開始發展省內的煉化產業。除了煉化省內極少量的開採原油外,江東省的煉化企業還透過長江航道,用油輪從華北地區直接通原油過來煉化。

徐城煉油廠在失去江東省的原油資源之後,產能一下子就富餘出一半還多。

雖然徐城煉油廠也嘗試用油輪從華北地區運原油來煉化,問題還在渚江航道的限制上。

長江航道到江寧,都可以直接通航三到五萬噸的油輪;渚江航道到徐城,萬噸油輪的適航期都不足八個月。這使得徐城煉油廠跟江東省的煉化企業,在運輸成本的差距一下子就拉開了,更沒有辦法跟直接建成華北油田附近的煉油廠相比。

這時候換誰去主持徐城煉油廠,都不可能挽回虧損的局面。

徐城煉油廠要麼縮減規模,要麼就是整體搬遷渚江口或宜建深水海港的地方去。

要僅僅是一座裝置老化、虧損嚴重、負債纍纍的煉油廠也就罷了,而整個煉化產業叢集從煉油單項往下拉,產業較大類就有二十三項之多……

雖然徐城煉油廠規模不大,但這麼長的發展歷史以及華東地區缺石油的現實,使得徐城所形成的煉化產業體系在整個華東地區都可以說是彌足珍貴的。也由於歷史悠久,發展早的原因,使得淮工大在煉化上的水準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徐城也擁有國內精於煉化的高水平專業研究所。

此時將徐城煉油廠交給梅鋼接手,實際就是將淮海省煉化產業發展的未來交給沈淮控制。

李谷這才意識他還小看了沈淮對省內產業的研究之深,心想或許田書記也看走眼了吧?

田書記也看走眼了?

李谷的腦筋這時候突然卡了一下:不對……

第六百零七章 死結(一)

看著徐沛面窗而立的寬厚背影,李谷心裡生出些澀味。

田書記下午時雖然沒有明說,但讓他居中聯絡徐沛,而非直接打電話給徐沛說這事,就說明田書記在那時非但已經明瞭沈淮的意圖,而且猜到徐沛可能會反對;而徐沛拖到夜裡回市內見面談此事,而非直接透過電話向田書記表態或解釋什麼,就說明徐沛也猜到田書記在看透沈淮的意圖之後還是持支援態度。

田書記與徐沛知道彼此之間會有分歧,所以田書記是想透過他說服徐沛,而徐沛則想說服他,再透過他做田書記的工作……

偏偏他自以為離間宋系得計,犯輕敵之錯而給沈淮晃眼晃到現在。

想到這裡,李谷也是汗顏,又將徐城煉油廠的材料從桌上拿起來翻看。

單看徐城煉油廠的資料,還真是看不出什麼價值,十二三億的總資產差不多已經給虧空,除了拖欠銀行一屁股債務外,大部分煉化裝置嚴重老化,運營及安全效能差。

運營成本高出國內同類企業一大截,即使市裡將絕大部分地方稅收都補貼回來,徐城煉油也沒有辦法擺脫虧損的局面。

徐城煉油雖然是國內最早的上市企業之一,股價跌到只剩幾毛;要不是還有殼資源這個概念,怕是連幾毛錢的股價都保不住。

三千多在職職工連基本工資都發不足,近兩千退休職工境遇更差,更不要說充足的養保、醫保了……

也許在金融資本的眼裡,徐城煉油廠也許就剩下「上市公司」這張殼以及其臨江的上千畝廠區地皮還值些錢。

不過,徐城煉油廠在產業鏈上的真正價值,徐沛在這摞材料的第一頁就用四個字「油頭化尾」做了最佳的註解。

李谷這時候也能理解徐沛為什麼會反對……

四年前的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