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點頭。
大夏王朝擅長陸戰的名將,多數前去參與西征,周瑜、陸遜、呂蒙、陳璘這些水將也不得不上岸與東瀛大名們交戰。
“太子殿下那邊,似乎遭到不少兵力圍攻,不知道太子殿下是否可以堅守。”
楚武駐紮的營地,遭到伊達家、最上家、佐竹家、南部家、安東家等東國大名組成的聯軍圍攻。
佐竹義重出兵35萬,伊達政宗出兵3萬,最上義光出兵25萬,南部晴政出兵15萬……一些最小的大名,出兵1千或者2千。
二十多個大名、小名,硬是拼湊出了20萬聯軍。
佐竹義重、伊達政宗、最上義光,三家合兵9萬,幾乎佔了聯軍的一半,所以三人具有絕對話語權。
東瀛戰國,與古華夏的亂世一樣,同樣是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
至於天皇,只是個吉祥物。
這一次,伊達政宗等大名,再次以20萬兵力,圍攻楚武的軍團。
《領主》裡,東瀛四島的人口也是數千萬級別,本土作戰,各個大名全力征兵。
在傳送陣開啟之前,動用舉國之力的倭軍在九州島取得了兵力優勢。
九州島有數座傳送陣,夏軍只有平戶島一座傳送陣,還需要乘坐戰船從平戶島抵達博多灣,在福岡城升級到大城之前,後續兵力補給速度太慢。
實力雄厚的東軍成為織田信長的希望。
伊達政宗以獨眼打量楚武防守的土壘:“夏軍臨時建造的防線,比元寇防線更加簡陋,應該只是在福岡城升級為大城之前,用於阻擋我們進軍,戰後將其拆毀……我們完全有能力攻克土壘。”
實力最強的武田、上杉、北條、德川四個大名嘗試圍殲周瑜、陸遜軍團。
而實力較弱的其他東國大名組成聯軍,圍攻兵力較少的楚武軍團。
伊達政宗並不知道他再次與楚武交鋒。
他的任務就是帶領二十多個東國大名,攻破楚武的本陣。
元寇防壘之戰,倭軍處於防守方,而巖屋城合戰、福岡城合戰,織田信長賭上國運,全力進攻。
“不知對面主將是何人?”
伊達政宗看向對方的夏軍防線。
伊達政宗在注視夏軍軍陣時,楚武也在注視倭軍軍陣。
“可有信心擊敗敵之軍勢?”
楚武指著伊達政宗等東國大名的軍勢。
這已經是夏軍與倭軍的第三次合戰,楚武對自己的對手已經沒有那麼陌生,他詢問蘇烈的意見。
目前楚武的兵力,有五萬低階兵種、兩千低階重騎兵,還有兩三千在巖屋城之戰存活下來的高階兵種。
蘇烈答道:“末將從未與倭軍交戰,不好說可以將其擊敗,但末將定會全力以赴。”
諸葛亮在一旁說道:“我方設有石壘、木柵欄、鹿角,雖然只是低階兵種,卻可堅守。巖屋城之戰,想必對方的高階兵種,損失也有不少,只要防備武士即可。”
“確實如此。”
楚武這邊的高階兵種損失嚴重,而伊達政宗的騎馬鐵炮隊損失也很多。
除了實力最強的幾個東國大名有特殊兵種以外,其他弱小的東國大名,唯一的高階兵種,可能只有武士。
高階的武士加上低階的足輕長槍隊、足輕弓箭隊,這是東瀛大名最常見的陣容。
赤備騎兵、騎馬鐵炮隊算是少見的特殊兵種。
武士的比例遠少於足輕的數量。
20萬東國軍,形成了幾十個軍陣,伊達政宗、佐竹義重、最上義光在內的大名騎馬聚集在中間,對誰組織第一批攻勢產生了爭執。
毫無疑問,第一批攻打夏軍土壘的大名,會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