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說法,是從“一段時間”開始。
現在,請拋棄剛才的橫向擴充套件思維,讓我們從時間軸的縱向延伸來看這個問題,並且還是從特例開始研究: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的人生當做兩個狀態量——初生與死前。那麼我們是不是隻要知道最初的狀態,就能夠分析預知生命中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事情呢?
至少是死前的一切事情,應該都能夠被預知吧。
死亡本身代表計時器,當時間流逝到盡頭,就有一個機制來將一切清零,然後再進行一次初始設定,再進入一次人生,如此迴圈往復、生生不息,達到自然界物質和精神的收支與平衡。
扯遠了,不妨只關注“某個個體、在初生到死亡之前這一小段時間”是如何執行這一套理論的。
以受精卵為起點,大概父親和母親的染色體是一個人的初始設定,這就是我們在中學生物所學的基因決定人的形狀、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的性格;當然,這只是從物質層面考慮,如果考慮成長環境裡的人文因素,初始條件還會更多一些。
有了這些初始條件,我們的人生就開始了,但是僅有初始條件,我們還不能計算所有事情可能的結果,因為這些初始條件會隨著我們人生閱歷的豐富、隨著我們與別人人生軌道產生交集,而發生改變。每當我們遇到一件事需要處理時,我們現有的條件設定和外界環境的影響會同時成為決定我們如何處理問題的因素,然而當我們結束這件事情後,新的經驗和物質財富又會積累,下一次哪怕再遇到相同的事情,我們做出的選擇可能也會有所不同。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條軌跡線,同一個時間段的一群人的人生交疊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改變,就會變成“一代人”;而不同時間段的兩群人的人生軌跡經過串聯,就是“歷史的長河”。
你看,這兩種說法,一種從空間的橫向角度,一種從時間的縱向角度,都可以闡述“預知論”在“世界形成”這個過程中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用哪種說法,都在向我們揭示一個可能——如果這個世界足夠大,大到基因會出現重複序列,大到會出現一群人,他們生下來時的所有初始條件都一樣,他們生下來後經歷的事情也一模一樣,而且這群人數量很多,多道小機率事件也變成必然事件,那麼他們會不會變成一模一樣的人、擁有同樣的人生?
好吧,讓我們想盡辦法把這個世界弄大一些:一個宇宙不夠大,就弄出來n個平行宇宙;一光年時間不夠長,我們就走n個光年……總之,我們是總能透過延拓的方式,把這個世界弄到“足夠大”的。
這,就是平行空間的概念!
我們可以把條件放得寬鬆些,只需要讓世界變得足夠大,大到出現一群人——他們的初始條件相同,但是後來經歷的事情可能不一樣,並且分別處在不同的平行空間中,那麼,這便是“世界上另一個我”了。
“我”和“另一個我”擁有相同的容貌,相同的聲音,卻經歷著不同的事情,呈現出迥然不同的個性。白諾n+3號可以是善良的,白諾n+1號就可以是毒辣的;晉鋒n+2號可以是老城的,晉鋒n+3號卻是衝動的……
經歷,決定個性;個性,決定未來。不同的過去,形成不同的人格,不同的人格,又會早就不同的明天,而所謂的明天,對於後天來講,就已經算是“過去”了。同一個初始設定的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哪怕擁有一丁點的不同,就會像角的兩條邊線,越走距離越遠,最後變成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如果從第一種說法中的“包裹”角度考慮,這兩個人已經不是一個人了,因為他們包裹中的“物質屬性”和“邏輯屬性”已經不一樣了。
現在,你明白《三重門》的意義了嗎?
你明白“三生萬物”的意義嗎?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