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的短距起降效能非常出色,因此這個山谷內的小型跑道也是足夠用了,包括林默的那架從阿富汗白撿來的P5“野馬”也是綽綽有
做為重型空優機型的殲-20雖然最小起飛距離可以控制在500米左右,那只是極限引數,必需預留應付突發情況的冗餘跑道,至少1000米的安全滑行距離是必需的。
相比之下,殲-18擁有更加出色的起降著陸效能,也更適合“暗夜”使用。
隨著說明書的還有幾張DVD光碟,裡面裝有殲-18的模擬程式只要弄臺效能強悍點的小型機,配上兩張-不弱的顯示卡搭個交火,插上搖桿等裝置,用三個大螢幕顯示器分屏顯示,就能實現模擬飛行學習。
模擬系統需要的硬體平臺對於物資支援無虞的“暗夜”基地來說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基地內執行有巨型計算機相關計算機硬軟體方面的人才對於這種毛毛雨,完全就是分分鐘搞定。
不到半天功夫林默就能夠安然地自己的宿舍內拉起了操縱桿進行模擬飛行,雖然不是那種擁有過載體驗的模擬艙,但對於飛行經驗已經十分豐富的林默來說,已經足夠了。
擁有紮實的殲-15艦載機經驗,常規的起降操作並不會成為大問題,林默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垂直起降。
雖然曾有駕駛著P5垂直降落航空母艦,可那是利用氣流變化的一種對抗平衡操作,與擁有垂直起降功能的戰鬥機完全沒有相似之處。 英國“鷂”式戰鬥機也是一款垂直起降型戰鬥機,可正因為這種特殊的控制方式,不僅操作複雜,而且也存在相當高的危險性,習慣於助跑起飛的飛行員往往會因為習慣問題而出現誤操作。
20世紀70年代,英國某支“鷂”式中隊接連發生要毀人亡的事故,“鷂”式獲得了“寡婦製造者”的綽號,一直流傳至今。
第一批“鷂”式AV8A幾乎近半在事故中墜毀,而改進型AV8B也有近四分之一墜毀率,雖然“鷂”式擁有無可比擬的特殊機動優勢,天生的艦載機,可是“鷂”式的A級事故率簡直堪稱天文數字,每10萬小時至少32起,飛行員簡直是拿命在拼,比同期其它軍種攻擊機或戰鬥機的事故率總和還要高。
吸取國外前車之鑑的沈飛在殲-18的垂直起降安全係數上煞費苦心,與自動系統相配合,精減操作模式,採用動態重心平衡技術,配合二元向量推進引擎,提升機體的穩定效能。
雖然殲…18“紅鷹”與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和英國皇家海軍裝備的同樣可進行垂直起降的F…35B型戰鬥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沈飛則更進一步,機載計算機效能強大,可以進行更多的細節運算,便於飛行員操
或許垂直起降用到的場合並不會太多,可是至會擁有出奇致勝的妙用,林默至少花了三天時間全都放在了模擬飛行上。
“東風三級,多雲,地面溫度24度,氣象條件良好,空氣汙染度一級,無高空湍流。”
坐在殲-18“紅鷹”駕駛艙內,林默的“龍將”戰術航空頭盔內傳來了地面空勤組人員彙報氣象監測的資料。
“龍騎士收到1系統自檢正常,開始垂直起飛操作。”
輕輕推進節流閥,殲…18“紅鷹”已經完成了預熱,機體一震,可以明顯感受到震顫感加劇。
殲-18的垂直起飛並非完全意義上的90度角直升,而是有一定的角度,透過輔助升力發動機和兩臺二元向量推進器實現三點支撐的上升動
引擎轟鳴聲緩緩增大,林默很小心的控制著節流閥,一點點放大輸出,跑道上的灰塵一下子被吹飛,附近的草葉和灌木枝葉呈向四周幅射狀倒伏。
這是他第一次操作殲-18的垂直升空能力。
“幹得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