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你看,孟子罵得更兇了。
莊子何許人也(6)
主持人:莊子認為正確的人,孟子就罵得很厲害,我覺得他們這兩家學說,似乎真的挺對立的。你看,我們現在表面上來看,儒家要求入世,要求人積極、上進;可是道家呢,給我的感覺似乎是消極、退後。那麼,從根本上來講,您覺得儒家和道家他們是矛盾的嗎?
傅佩榮:這個問題就牽涉到學術上的一種研究,我可以講得比較具體一點,事實上很難具體。我們可以這樣說,儒家跟道家面對的都是亂世,在亂世裡面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老百姓不知道什麼是善惡是非,因為做好人沒有好報,做壞事又沒有惡報,這叫做價值觀方面陷入虛無的困境。而儒家專門針對這個。所以我們講儒家孔孟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是自尋煩惱,故意找一些規範來約束別人,不是的。他們強調說,如果這個社會沒有善惡的標準,那麼善惡的希望,你要行善避惡的希望,只有一個,叫做“由內而發”,每一個人都真誠,我自我要求行善避惡。這是儒家一種很好的理想,他們是希望在一個價值混亂的時代給人類重新找到一個價值的規範:真誠由內而發,人性向善。
那麼道家則認為,你再怎麼教也沒有用,因為你一旦把那個善惡的規範列出來之後,叫做禮約,馬上變成約束,變成形式,變成教條了,很多人就開始假仁假義;所以道家就說,我要化解的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所謂的存在上的虛無主義是說,死的跟活著的、活著跟死了沒有什麼差別。亂世,活著只是受苦,很多人自殺都是因為說,活著受苦何必呢?死了是解脫。在當時那個時代,確實有這樣的問題。老莊的思想是要解決當時最深刻的問題,讓你活著時,不要只想到死亡,因為人最後會死,你不要急,他讓你活著的時候去體會什麼叫道,要從道的角度來欣賞你的生命。所以道家強調從真實到美感,儒家強調善,真善美就分成兩個範圍了。儒家強調向善、擇善、至善;道家強調從真實到美感。《莊子》一書強調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我們從這個方面來看的時候,就可以把前面所說的對立,所謂嚴重的衝突,稍微化解一下。
主持人:您把真、善、美這樣去拆開來的話,實際上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在我們國人的心中,這似乎是一種審美標準,也是我們的一個行動標準?確實,一個在儒家,兩個在道家,那是不是每一箇中國人的骨髓裡面都缺不了這兩個學說的?
傅佩榮:對,你說得沒錯。譬如說,我們使用的成語,從小就經常影響我們。從小我們都知道,要奮發上進,講教育叫啟發式教學,讓一個人可以不斷地在社會上發展,要把個人的成就跟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這當然是儒家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知足常樂”,道家很多話也變成我們很多日常語言,並以之為警示。所以你剛才所說的,我們的血液裡面,等於我們中國人的基因裡面,就有儒道這兩個方面的學說成分。
我這幾年的研究,我更喜歡把它分成生命的階段。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最好學儒家,為什麼?從學校讀書開始都是儒家那一套,進入了社會之後,你要發展個人,成家立業。你要積極進取,奮發上進,當然是儒家。但是到了四十歲以後,你要學道家,為什麼?因為在社會上工作一段時候之後,發現善沒有善報,惡沒有惡報,努力的人不一定有成功,做壞事的人也不見得有什麼樣的報應;這個時候你就要記得,不能灰心,要學道家,學了道家之後就知道,人的生命階段是一個整體,你不要因為一時的得失成敗,而有太多情緒反應。那麼到五十以後呢,就要學一點《易經》了。這樣一來,就把儒家、道家、《易經》分階段來不斷地學習。
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