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樓的小會議室,馬歇爾及幾位軍方的將領已經在座。羅斯福與安毅、趙東全,以及一干翻譯、記錄員分座次坐好。
看到人已經到齊,羅斯福單刀直入地說:“'主席'先生,現在澳大利亞戰事緊急,美利堅非常需要你的幫助!”
安毅有些驚訝,想了想有些不確定地問道:“臨來美國之前,我在中東指揮部隊,教訓敘利亞境內的日軍。怎麼,澳洲的局勢已經嚴重惡化了嗎?”
“不錯,很危險!”
羅斯福點了點頭,神'色'變得極為嚴肅:“我想請馬歇爾將軍說明一下我軍的情況,以及近期的戰事進展。”
“願聞其詳!”安毅做出傾聽的樣子。
馬歇爾站起來,手裡拿起一份厚厚的檔案,翻開後環視席間人員一眼,這才開始講解:“自法國陷落後,我們即開始在全美範圍內實行強制徵兵制度,但問題是兵徵召來後,訓練裝備奇缺這主要是一直以來,我們無法確定,是全面公開地支援倖存的德國的對手,還是首先武裝自己。並且,如果太突然地改變國家的經濟和正常的生活,將有助於國內孤立主義者反對現'政府'。因此,自去年六月到年底,我們的工廠還在一邊生產武器裝備,一邊生產平時的日用消費品。
“在重整軍備的剛開始階段,我們的工業產品中,並沒有包括輕型和中型坦克,也沒有新型的105mm榴彈炮,更不要說大口徑的高'射'炮和重型火炮。雖然後來得到英國的援助以及各軍工企業自主研發火炮及高'射'炮生產上了軌道,並透過引進貴方的狼式及豹式坦克製造技術解決了坦克生產,但產量依然無法滿足部隊的實際需求。
“比如,去年陸軍作戰部準備組建一支用於歐洲和非洲戰場的軍隊,其中需要組建四個高'射'炮團,但問題是如果要把這四個團裝備齊全,其他三十七個裝備率僅有20%的防空團,將被剝奪全部的高'射'炮,甚至包括平時用於訓練的高炮。第一步兵師和第一陸戰師,於去年十一月在亞速爾群島登陸,以確保我們的大西洋航路暢通,那時候我們就動用了所有庫存的緊缺彈'藥',包括全部3英寸高'射'炮彈和37mm反坦克炮彈。
“截止珍珠港事變爆發之前,我們所擁有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工業體系,仍然在生產各種民用汽車,並準備在今年推出新的車型,而與此同時,陸軍急需的坦克、裝甲車和運輸卡車卻奇缺。而在十二月中旬舉行的一次軍事演習中,我們兩個集團軍所使用的,根本就是武器模型,而百貨商店裡為聖誕節儲備的貨物,卻很充足”
安毅一邊聽著馬歇爾的講解,一邊對照此前自己所獲得的美國情報綜合進行分析。
馬歇爾所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民用生產與軍工生產搶奪資源固然是一個方面,但美***隊出現裝備奇缺的窘迫情況,其主要原因恐怕是由於過度慷慨地援助英國有關,而根子無疑在羅斯福身上。在法國突然崩潰後,羅斯福即決定大力援助英國,哪怕以犧牲美國自己的擴軍作為代價。
前年九月戰爭爆發時,美國只有十萬陸軍,要改變美***隊的狀況,只能是在英國這個盾牌後面緩慢擴軍,所以,羅斯福在用美國的武器支援英國和推動美軍自己擴軍之間,保持了一個平衡。以作戰飛機為例,英國取得美國出產的戰機的600%以上,美國自己只有30%,其餘10%則由其他國家分配。
安家軍派出的五百名軍事顧問,深入到美國徵召的162萬新兵編成的三十六個師中,驚訝地發現部隊的裝備率竟然還不到50%,許多人只能徒手訓練。結果,在珍珠港事件發生時,美國陸軍的武器裝備大部分破舊不堪,甚至就連這些舊貨都嚴重不足。
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國陸軍按照南華軍事顧問的建議,迅速制定出建立新型陸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