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在乾隆朝中的地位不斷攀升,到了1790年,他創立了一種名為“議罪銀”的制度。根據這一制度,如果官員犯了罪,可以透過繳納一定數量的銀兩來免除刑事處罰。這些銀兩被納入內務府庫,供乾隆帝個人使用。這一制度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尤其是內閣學士尹壯圖對此制度進行了彈劾。
為了回應尹壯圖的質疑,乾隆帝下令由戶部侍郎慶成帶領尹壯圖進行實地考察。然而,為了不擾民,規定在到達某個地點之前需要預先通知當地官府。因此,尹壯圖所到之處都是歌舞昇平、秩序井然,這使得尹壯圖在到達山西太原後便上奏稱:“倉庫整齊,並無虧缺,業已傾心貼服,可否懇恩即今回京待罪?”然而,乾隆帝並未完全相信尹壯圖的報告,並指示他繼續前往山東及直隸正定、保定等地進行核查。
最終,尹壯圖並未發現任何問題,都察院下令將其革職,並交由慶成押解至京,交刑部治罪。經過廷議,尹壯圖被判處死刑,但乾隆帝最終寬恕了他,認為應當以批評作為規範,而不應施以重罪。
到了1792年,和珅被任命為翰林院掌院學士,並擔任日講起居注官。1793年,他繼續擔任教習庶吉士,併兼管太醫院和御藥房,這進一步加強了他在宮廷中的地位。
隨著乾隆帝年齡的增長,朝政的實際控制權越來越多地落在了和珅手中。尤其是在1796年,福康安在鎮壓苗民起義時去世後,和珅被調任為正黃旗侍衛內大臣、鑲黃旗滿洲都統。1797年,和珅開始管理刑部,並一度不再管理戶部,但不久後又因軍需報銷問題重新接管戶部。
同年十月,領班軍機大臣阿桂去世,這使得朝中只剩下了劉墉和董誥兩位大臣暗中反對和珅。乾隆帝已經年邁,每次上朝時,他都會命令和珅站在自己和嘉慶皇帝的旁邊,因為只有和珅能夠清楚地理解乾隆的話語。每天上朝時,滿朝文武行三跪九叩禮後,和珅便等同於攝政一般,負責“聽取”乾隆的指示,並據此做出決策。因此,當時人們稱和珅為“二皇帝”。
嘉慶帝雖然名義上是皇帝,但實際上並沒有掌握實權,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和珅和乾隆帝。乾隆、嘉慶兩帝的人身自由也受到了和珅的極大限制,無論是太監、宮女還是親信官員,都有可能是和珅安插的眼線。例如,嘉慶的侍讀吳省欽、吳省蘭兄弟,也被認為是和珅的耳目。
到了1798年,白蓮教起義領袖王三槐被捕,和珅因在鎮壓起義中的貢獻而被晉升為公爵。
九、獄中自盡
1799年正月,乾隆帝去世,嘉慶帝即位。在乾隆逝世後,嘉慶帝首先命令和珅總理喪事,表面上似乎是對他的一種信任,但實際上則是為了將他置於嚴密監控之下。
正月十五日,嘉慶帝正式宣佈了和珅的二十條大罪,並下令抄家。在抄家過程中,發現了和珅隱藏的巨大財富,包括白銀八億兩,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的財政收入。這一數額之巨震驚朝野,民間流傳“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形象地描述了和珅財富的驚人程度及其對國家財政的影響。
正月十八日,經過朝廷討論,最初決定對和珅實行凌遲處死,但考慮到和珅曾是先朝重臣,且有固倫和孝公主和劉墉等人的求情,最終改為賜和珅獄中自盡。和珅在家中用白綾自盡,結束了他輝煌而又充滿爭議的一生。
和珅的長子豐紳殷德因娶了乾隆帝的女兒固倫和孝公主,得以免於連坐。為了避免和珅案引起更大範圍的報復,劉墉向嘉慶帝建議,應該避免案件擴大化,並妥善處理善後事宜。嘉慶帝採納了這一建議,在和珅被處死後不久,釋出了上諭,明確表示和珅一案已經結案,不會大規模牽連其他官員,以此安撫朝臣,穩定局勢。
結語
和珅的故事不僅僅是一段關於個人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