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2部分

。現在的小皇帝的威望已經不小了,等將來一統中原,威望簡直可以直追孝武皇帝(漢武帝劉徹)、光武皇帝(劉秀)。

到那個時候,什麼鬼魅魍魎都會被他的威勢壓服得抬不起頭來。那個時候,還怕他區區一個曹氏降將能翻出浪來嗎?

第二百九十三章 人才標準

鄧芝卻不和郭攸之糾結在自己的話是否前後矛盾這個問題上,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反駁他:“郭大人此言大謬,只重才而不重德,那是當年曹孟德的套路。當年曹孟德曾釋出招賢令,廣招天下有才之人,不管對方德行如何只要有才都能得到他的重用。

最後結果如何?現今魏國朝堂上烏煙瘴氣的,幾致滅國,這難道不是當年曹孟德胡亂招募人才埋下的隱禍嗎?

陛下,照微臣看來,一個人的德行遠比才能重要,學識才能都是可以慢慢學的,但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一個人的稟性是很難改的。所以,微臣認為,陛下錄用人才,應首重德行。”鄧芝對這郭攸之說了一輪,又對劉厚拱拱手說一輪。

他這一番話引來不少人的認同,這也是儒家對於人才的基本論調,中國千百年來選拔人才也基本上是按照這個標準來選的。起初國家選拔人才的方法是透過“舉孝廉”,即地方官推薦轄地中的孝子廉吏。“孝”和“廉”就是一種道德標準。

想當官,就要具備這樣的道德水平。但是評判這種道德水平的方法,往往是地方官一言而決,可想而知這樣的選拔~出的道德人才有多少水分,從中又可能滋生多少**。

後來的皇朝採用科舉的方式選拔人才,這種透過考試的選材形式本來是很先進的,領先於世界上千年,甚至到了後世都還在透過各種考試來選拔人才。可是,問題出在考試的內容上,科舉考試考的是四書五經裡的內容,四書五經其實就是儒家的道德行為規範。

可想而知,這樣選拔~出來的所謂“人才”多數不通時務,他們說話可以引經據典滔滔不絕,但是讓他們乾點實事,就只能乾瞪眼了。當然,世事無絕對,凡事要以辯證的方法看問題,也不是所有科舉考試選出來的官員都是庸才。歷朝歷代還是出現過很多名臣的,這些名臣毫無疑問絕大多數都是經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

問題是,透過科舉這種考儒家道德經典的方法選出來的,也不全是清正廉明的官員。甚至可以說,有很多都是貪官、壞官。這再次證明了,想透過筆試和麵試考察一個人的道德水平是行不通的。

劉厚對鄧芝的言論還真有點不以為然,人都有私心,去哪裡找那麼多道德完人。如果一味要求人們做君子,最後一定會製造出很多偽君子。

很多時候,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偽君子往往很難分辨,因為偽君子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技能,那就是會隱藏自己的真面目。這個曹休就是一個典型,如果不是面臨生命的威脅,可能大家都以為他是一位錚錚鐵漢,可是真要砍他頭時,他馬上就露出了真面目。

有句話說得對,不到最後一刻,你往往不知道你自己怎麼選擇。自己都不能完全瞭解自己,更何況別人了。

這也就是說,想知道一個人是否忠貞之士其實很難,總不能一個個將他們逼到生死抉擇的地步,來試探他們的道德水平吧。

所以,劉厚覺得靠評判一個人的道德水平來選擇人才是行不通的。由於道德很難有效地測試,所以以道德為標準選材,很容易選出隱藏在其中的偽君子。更何況,如果這些偽君子有才能那也就罷了,如果是既沒才又沒德,那就真的杯具了。

當然,也不是說道德不重要,一個人如果連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也沒有,那麼他的能力越大,破壞力就越大。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劉厚對人才的定義是:要有才能,能處理好具體事務,解決